媒体报道、网民追捧,“穷游”明显“升温”
“25岁背包客2500元‘穷游’俩月”“武汉两学生147元‘穷游’2500公里”“郑州‘85后’女孩穷游14国”……如今只要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穷游”二字,这些“穷游者”的“英勇事迹”便能被轻易地查阅到。
搭顺风车、去不起眼的老店品最地道的当地特色美食……对在电脑屏幕另一端未曾“穷游”经历的网民来说,“穷游族”旅行生活的独特魅力自不必多言。
“无关乎金钱、只穷尽景色”,在这一口号的感召下,“穷游”这种廉价进行自助旅行的方式正在让相当数量的中国年轻人趋之若鹜。
14日晚,当正在制定清明长假出游计划的西北大学学生张雪玲打开一个有关“穷游”网络论坛时,她开始为之前给家人做过“绝不穷游”的许诺感到后悔。
“半夜了这论坛里还有400多人在线,我问了问题很快就有网友回复,而且这论坛里面关于‘穷游’各地的攻略搜集得都比较细致,就算我要兑现承诺不‘穷游’,我也仍会把攻略里的美食篇和风土人情篇作为重要的参考。”她说。
“没‘穷游’过的人蠢蠢欲动,游过的人谈起游历是乐此不疲,这可能就是‘穷游热潮’年轻人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张雪玲说。
花钱少、感觉新,“穷游”是别样旅游
“如果说旅游是‘正规军’的话,穷游就是‘游击队’了。”坐过科考队的车、睡过牧民的小卖部,谈起去年夏天搭顺车1700公里从西藏林芝到四川成都的经历,在西安一家国企上班的工人周晓阳依然是津津乐道。
“因为从西安到拉萨、再到林芝一路上我跟的都是旅行团,所以在后来开始‘穷游’以后,经过对比,我对‘穷游’的好感更深刻了。”周晓阳说,“跟团旅行的旅途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枯燥而无聊,搭顺车旅行时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人家免费载你就是希望你在路上和他能聊聊天,眼中变化是风景、脑海中变幻的是话题,我觉得这才是更接近旅游本质的旅行体验。”
据统计,在“沙发客”网站上注册的中国会员里,有70%的中国会员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除去都市白领和户外运动爱好者之外,大学生群体无疑是构成“穷游族”的主要力量。
“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在上学期间出门旅游的愿望,他们有寒暑假,但大多都没有充足的旅行经费,所以他们成为‘穷游’的主要人群不足为奇。”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辅导员范紫轩表示,“因为现在都是自媒体时代了,所以很多‘穷游’攻略、信息在网上被不断的创造、修正和传播,这样,对每个个人来说,‘穷游’成行的可能性较之以往加大了许多。”
教师:需出面保护“穷游热”
“我个人比较支持我的学生‘穷游’,但‘穷游’缺乏政策保护和法律保障,仅仅凭借网络、道德力量维护的话,我还是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不放心。”在目前的环境下,范紫轩建议那些想要‘穷游’的大学生一定要考虑周全。
“安全自救的常识、规划路线的功课、一个细心的旅伴或者临时联系人和一个做好吃苦准备的心理,这些,一个都不能少。”她说。
“在西藏比在西安搭到顺车的概率高得多,西藏司机想的是我不拉就没人拉你了,西安司机会想那么多人呢,我不拉肯定还会有人拉你的。一个简单的‘穷游’搭车过程,就能自然联想到心理学上所说的‘责任分散’效应。”在周晓阳看来,与“穷游热”本身相比,其折射出的社会学常识、道德缺陷和法律制度缺失在当下更应引起世人的关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老师陈宜认为,“穷游”和旅游业本身可能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在“冲突”中,有关部门出台一些政策保护旅游业而限制穷游,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不过如果能在此领域出台相关规范性的制度或者基础性条款来保障驴友安全的话,那就更好了。因为消费者对旅游消费品的要求和评价不同,所以旅游的形式和产出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只有如此,不同消费群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实现。”陈宜最后建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