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许多雪友的帖子和自拍视频,也看过不少滑雪教程和示范录像,结合自己的滑雪经历,很想谈谈自己对滑雪的理解和感悟,与雪友们一起分享。
感悟之一:人们为什么会撒出大把的钞票、时间和热情,甚至不惜摔得屁滚尿流,大老远费劲巴拉地去滑雪?不用说,就是为了去雪场上寻找那种“雪上飘”的意境和快感。人们的梦想就是想让自己像一片“落叶”一样,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
所谓free ski ,其意境说到底就是一个“飘”字。什么大回转、小回转等等,那都是体育竞赛的概念。对于一个滑雪爱好者来说,能够拐着弯儿地“飘”,撒着欢儿地“飘”,蹦着高地“飘”,随心所欲地“飘”,无拘无束地“飘”,“飘”得自己舒服,别人看着也舒服,应该就是滑雪的最高境界了。
至于动作规范不规范,姿势标准不标准,完全没必要去较真儿,更用不着刻意地向所谓的“专业水平”靠拢。
其实,只要你自己“飘”得舒服,别人看着也舒服,你的动作和姿势一定就是对的,就是“标准”的。因为你滑雪的目的只是为了“飘”,而作为竞技体育的滑雪则一切都是为了速度,为了第一个到达终点。所以,两者之间的技术标准一定是有区别的。甚至可以说,相对于“飘”而言,某些所谓的“专业技术”原本就是错的,而你的技术才是对的。只要你自己觉着“飘”得舒服,别人看你“飘”得冒泡儿。
当然,如果雪场的索道比雪道对你更有吸引力,总想先下去抢座,另当别论。
感悟之二:对于滑雪爱好者来说,没有什么敌人比滑雪技术更可怕了。敌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你找不到战胜它的办法。尽管随便找个教练或教程就可以告诉你腿怎么伸,胯怎么动,但你却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身体里有一种“位置觉”;因为由神经反射形成的“位置觉”只习惯让你站着,从来不习惯让你“倒”着;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天生就是一个最出色的“滑雪教练”,而你的大脑则只会捣乱,只会告诉你怕这怕那。
你信不信?如果你能让你的“位置觉”习惯于“倒”着,而不是“立”着,你立马就会变成一个滑雪高手。
怎样才能让你的“位置觉”习惯于“倒”着,而不是“立”着?
很简单,从一进滑雪场开始,你就时刻告诉自己:来这儿不是滑雪来了,而是花钱挨摔来了;摔得越多,钱花得越值;在雪场上,大脑就是个废物,没头脑就是英雄,有头脑的都是傻冒儿。
其实,摔不了几跤你的身体就不习惯“立”着了。因为你的椎体外系很快就会帮你建立起新的运动条件反射,形成“肌肉记忆”。
废掉大脑,克服了“怕”字,技术问题身体自然会在“倒”的状态中很快帮你逐一搞定。因为身体的“位置觉”自然会实时地帮你去寻找自己的新“位置”。
所以说,“摔”是滑雪唯一的基本功,敢“倒”就能“飘”。
实际上,阻止你“倒”下去的真正障碍其实就是你自作聪明的大脑。
许多人滑雪多年没长进,无不缘于此。
反过来说,滑雪场之所以能赚钱,关键就是知道人们到这儿就会变成没头脑的“傻瓜”。要不怎么说滑雪一天放松一年呢。
感悟之三:既然滑雪的目的是为了“飘”,那么,如何“飘”起来,如何“飘”得舒服,“飘”得好看,应该就是滑雪技术的核心问题了。
尽管滑雪技术花里胡哨、五花八门,其实不过是一个在前进过程中,身体重心前后、左右、上下如何动态移动的问题。
所谓“飘”,说到底,就是人在滑落的进程中忽左忽右地“摆动”或“飘动”。
在“飘动”的过程中,身体重心越稳定,自己就越舒服;“飘动”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别人看着就越好看。
所以说,身体重心“飘动”的幅度、速度和稳定性,应该就是滑雪技术的三个核心要素。
那么,如何让这三个要素完美地统一起来呢?
我们分析一下看。
在“飘”的过程中,身体始终受三个主要的力控制。
第一个力是雪道坡度产生的,并且带动身体向前的下滑力。这个力地球说了算,身体说了不算。
第二个力是身体自身产生的,并且时时刻刻想让人摔倒的重力。这个力可以由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自动调节控制。一般来说,只要不酒滑,人们很容易控制这个力。
有了这两个力,应该说摔几个跟头是人就能学会滑雪。但严格说,这只能叫“出溜滑”。
而“飘”的关键则取决于第三个力。这个力是人主动发出的,“乞求”向左或向右摔倒的力。人们最怕的也是这个力。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所谓的“怕”,其实只是人的大脑在“怕”,人的身体其实并不怕。
不信你就试试看,在下滑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速度),只要你代表你的身体对大脑说:“我就想摔!你管着吗?”,然后强行将身体向侧方倾斜,奇迹立即就会发生――你并不会摔倒,而是向一侧拐弯儿了!换句话说,你立即就会体验到“飘”的感觉。
你的身体只要敢向左“倒”,你的雪板就会向左转,向右“倒”,就会向右转。
也就是说,能不能学会滑雪其实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不是多少次,多少年的事情。
为什么?因为当你的身体向一侧倾斜的时候,前面所说的第一种力和第二种力会联合起来产生第四种力――离心力。而你的身体在感受到离心力的同时,又会立即自动发出第五种力――向心力,来对抗离心力,并且继续让身体自然而又飘逸地倾斜下去,直到让你变成一个“飘动”的比萨斜塔,在雪地里划出一个美丽的圆弧,甚至圆圈(只要速度够快)。
要知道,这是一个全自动的过程,根本用不着你去想、去算。因为一切都是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或者说是“本能”决定的。
实际上,只要你敢于对大脑说“不”,并且毅然决然地发出第三种力,而且在身体侧倾的同时尽可能让身体重心前移,你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飘”的境界。至于什么引伸、松刃、立刃、拧转、刻滑、反弓、前倾、后压、搓雪之类的技术动作,你身体里的椎体外系通通都会帮你自动搞定,抑或,让你的大脑适当地帮一点点小忙也无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摔那么一两下也是难免的。因为与强大的地球吸引力战斗,总是应该多少交一点儿学费的嘛。
还有,关于“飘”的幅度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左右摆动180度,让身体或腿“飘”到与地面平行,把自己变成一个飘动的雪地不倒翁或钟摆,肯定会美到震惊世界,当然,也肯定没人能做到,但是像某些滑雪教练那样,屁股一撅一撅的,肯定不好看。
关于速度问题,当然是越快越美了,快到一定程度,你的身体甚至会自动帮你做出世界杯的动作。
其实,只要你的技术过硬,你的椎体外系绝对能够保证你的身体重心始终在高速下不跑偏,但你的大脑就难说了。速度一快就怕,一怕身体重心就后移,一后移就摔。
所以说,一旦发现自己的身体重心下意识地后移了,也就到了自己心理上能够承受的速度极限了。
怕快就搓雪,嫌慢就卡宾,想得瑟就奔丁。一切技术的选择只取决于速度、坡度、雪质、雪面平整度和心理承受能力。没有一定之规。
当然,必须强调,安全第一,得瑟第二。
感悟之四:关于大、小回转的问题。还是那句话,free ski不是竞技,还是叫大弯儿、小弯儿,或Long Turns、Short Turus较为贴切。
问题来自于大、小弯儿的不同技术特点。
就是说大弯儿时身体应该较直挺,且一直面向雪板尖儿,而小弯儿时身体应有折角,且一直面向滚落线。那么不大不小的弯儿身体该怎么办呢?
小弯技术强调上身不动,目的是为了让下肢摆动得尽可能快;而大弯儿技术则是因为弯儿太大,上身不动就成螃蟹了。一切技术都源于竞赛规则。
显然,free ski在技术上不应该受竞技体育规则的限制。
不就是“飘”吗?爱怎么“飘”就怎么“飘”呗。我就直着身子拐小弯儿,谁能会说我违反竞赛规则?速度快的时候,我就能上身不动拐大弯儿,谁会说不好看?总比屁股一撅一撅的好看吧?所以说,雪友们不必拘泥于所谓的技术规范,弄得自己不是上半身僵硬,就是下半身拧巴,何必呢。
其实,只要让身体放松下来,随心所欲地“飘”,管他什么并腿儿不并腿儿,反弓不反弓,越得瑟越好看。
原则:别刻意,别让大脑添乱,舒展自然美。
最后说说我的滑雪经历。
我今年56岁,一把年纪,实际上却是雪场上的菜鸟新兵一个。
50岁那年去哈尔滨开会,会议组织滑雪,我才第一次蹬上了滑雪板。
老朽之所以敢端着破坛子来论坛上卖老陈醋,实在是因为没人桶破滑雪那层窗户纸,真替年轻人们着急。
第一次滑雪,在中级道上“出溜”了几趟,竟然没摔,就视死如归地上了高级道――一个“锅沿儿”约90度的锅底坑。“出溜”了若干次,也没摔。于是,便自以为青春焕发,回来第二年就买了副阿托米克的板子。但仅“出溜”了几次,就因为老年痴呆,去跳台挑战地球吸引力,咔嚓一声,摔断了胳膊。至于自己如何用仅存的左手拇指和食指,为自己已经上下压摞的右前臂接了骨,复了位;又如何用两个指头开着手动档的车,数十里迢迢,自己把自己送进了医院,等等事情就不说了。只说歇菜五年,已经满头白发的我,看到今年雪情极好,忍不住又去了滑雪场。发现趁我不在,雪场早已开了高级道,便不顾工作人员怀疑的眼神和暗示,兴冲冲地来到了山顶。因为不会下缆车,一上去就给山神爷来了个五体投地。婉言谢绝了一个个好心年轻人的帮助,一路大礼参拜,好不容易上了雪道,才发现自己的身体早已变成了传说,“滑”的愿望三下五除二就被“摔”成了失望。无奈,我只好颤颤巍巍地站在高高的雪道上,手扶护网,望坡兴叹:上乎?下乎?最后,大脑和小脑一商量,为了“昨天”的骄傲和年龄的尊严,还是下吧。于是,眼珠子一瞪,我就“飘”了下去。
注意,确实是“飘”下去的,绝不是“滑”下去的,更不是“滚”下去的。
从哆嗦到得瑟,瞬间转换,信不信由你。
雪神附体,奇迹般地“飘”了一天,竟然多次被人误认为教练,甚至被人“请教”。最后有一雪场教练问我:你滑多少年了?我说我雪龄不论年,论次,有十来次了。教练错愕,说:你大回转滑得不错,应该练练小回转,更锻炼身体。
我这才知道,我已经从“出溜滑”直接晋级大回转了。
回家偶然发现了“绿野户外网”,由此又发现了许多滑雪视频,才知道什么叫大、小回转。
转天再战雪场,只记得小回转的要领是上身不动下身动。于是,就现场发明了一个意念滑雪法:想象中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的身体往空气中一挂,让两腿当郎着,像钟摆一样左右乱甩,从山顶一气儿甩到索道站。
小回转立马练成了。回头看看身后的雪板印迹,竟然像是卡宾型的。
今年已经滑了四次,找到了一些“飘”的感觉,也得到了一些特别的感悟。
问题:为什么50岁“年轻”时 “飘”不起来?老眼昏花、白发苍苍了,怎么反倒突然间“飘”起来了呢?而且是一把成功。
答案:老年痴呆了,大脑下岗了,越发不知道害怕了,所以身体椎体外系得到了解放。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儿。不然为什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快抱孙子的岁数还去滑雪场得瑟呢?还有,小时候会滑冰,可能身体对重心处理有肌肉记忆。但那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
结论:写文章,头脑比身体聪明;学滑雪,身体比头脑聪明。
忠告:滑雪是身体的事情。去滑雪,千万别带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