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天府早报骑游圈召集了20位骑友在成都某客栈观赏自行车题材影片。
2006年为方便骑行者他决定开客栈。
以前一年接待100人
如今一年接待50000人
上周五晚,骑游圈召集了20位骑友在成都某客栈观赏自行车题材影片。这家位于永陵博物馆对面的客栈,院子里放着几十辆山地自行车,还有台球桌、沙袋,书架上摆放着 《不去会死》、《单车上路》一类的书籍,墙上则充斥着“绝不搭车,推也要到拉萨”等骑友留下的涂鸦。无需多介绍,已能感受到其中强烈的骑游氛围。这家客栈的老板、自称“登巴”的杨小辉,从2006年起开客栈,如今已拥有19家客栈,历经一批又一批的骑行者,他事业繁荣的背后是骑行从零星到火爆的见证,是一本丰富的骑行故事集。
2006年为方便骑行者他决定开客栈
“登巴”今年不过35岁。2006年,定居康定的“登巴”得到朋友建议:“你应该搞一个客栈,大家来康定方便。”于是,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登巴客栈成立了,成为了康定驴友的根据地,“登巴,是众人的意思。客栈就是为了成就众人的梦想。”他解释道。
虽然2006年,骑行川藏线还没今天这般火爆,但康定作为骑行川藏线必经一站,“登巴”还是接触到一些骑行川藏线的骑友,“他们中有学生、有白领、有教师、甚至有公务员,他们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发现自己生活千篇一律,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于是,他们试图通过骑行来改变原来的生活轨迹。”
为了吸引更多的骑友,“登巴”推出一晚低至20元的廉价床位,还专门腾出了很多空间用来放置自行车。更是率先提供了免费上网、洗衣、洗车,以及简单的户外用品和自行车装备补给等服务。
不过受限于宣传以及整个骑行氛围,“登巴”的客栈一年只接待了不足100名骑行者。
2008年地震后开分店甚至一床难求
通过一年的悉心经营和口碑传递,至2007年,前去入住的车友已经络绎不绝,那家小店已显得有些局促。“登巴”开始着手拓展他的事业,2008年底,康定第二家登巴客栈落成。“当年汶川地震对骑行川藏线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但我认为,川藏线定会再度火爆。”
果不其然,走出地震阴影后,2009年骑行川藏线的大军大大超过了2007年,康定两家店也一床难求。接下来,“登巴”拓展事业如下饺子般一发不可收,2010年,登巴客栈又出现在有摄影师天堂之称的新都桥。2011年,泸定和拉萨店相继开业。
虽然客栈已经发展不错,但“登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也因此常常奔走于各地。为此经常有骑友开玩笑:“登巴大叔神出鬼没,走哪里都能碰见。”
2012年住客栈交朋友骑游氛围渐浓
“6年前,对于多数人来讲,骑行川藏线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到3年前,骑行的人越来越多了。再到今年,一些父母带自己的小孩子骑行在川藏线上。”如今,登巴客栈所接待的客人中,骑友占到了7成。
据“登巴”粗略统计,今年4月到9月的川藏骑行旺季,成都、康定、泸定、新都桥、拉萨这5家店,共有超过5万人次的骑友入住。“很多骑友住了其中一两家店,后面也会接着住。”
骑友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客栈的骑游文化氛围,今年骑过川藏线的成都大学生吴学超住过其中两家,他表示“除了经济方便外,最重要的是一个各地骑行者汇聚,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客栈的魅力甚至吸引许多骑友就此留下,成都店的年轻店长“小虎”,便是骑行川藏线时,加入了登巴客栈,“他告诉我这是一个可以让梦想发芽生根的地方,他让我懂得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小虎说。
单车旅行住宿选择
住行,住在前行在后,没有舒适的休息,难以保证畅快的旅行。登巴从几个方面,向骑友们介绍履行路上该如何选择住宿。
经济实惠
虽然消费水平因人而异,但骑行者中很多都是学生。一个床位的价格在30元―50元比较合适。
方便上网
出门在外总是要与朋友家人联络,或者上传照片。
洗衣洗车
长途骑行中,每天单车都会或多或少地沾上泥巴之类的,影响性能,增加危险。最好客栈能提供免费的洗车服务。
提供热水
舒服的热水澡能缓解一天骑行的疲劳。
当地文化
客栈最好是当地人开设或者服务人员是当地人,能够有机会跟当地人交流沟通,让我们一路下去可以了解更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