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7时,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在外滩鸣枪,3万余名选手雨中起跑。奔跑的魅力和美丽的城市构成一场城市的立体化展演。
一位参赛选手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比赛。
【去奔跑・2012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 7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20名选手
■ 42.195公里融合城市景观的美妙线路
■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顺利落幕
没有什么比奔跑的节奏更契合一座城市发展的脉搏;
也没有什么比全民的体育盛会更能彰显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30020名参赛选手在奔跑中感受着健康的快乐;
也体会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妙以及不断向前的城市气质。
昨天,2012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顺利落下帷幕,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20名参赛选手在奔跑中感受着健康的快乐,同样也顺着“老上海”的经典比赛线路体会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妙以及不断向前的城市气质。
是比赛也是城市宣传片
手拿火炬模型的外籍选手
装扮成圣诞老人的参赛选手
42.195公里并不仅仅只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距离,同样也是一座城市最好的风光宣传片。更重要的是,在一路的奔跑中,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底蕴。”这次带来70名参赛团队的法国罗阿大区体育委员会主席梅佳诺说自己能感受到上海马拉松的魅力,因为连他这个观摩比赛的官员都有些跃跃欲试。
昨天上午7时,第17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在外滩陈毅广场健康起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上海市副市长赵雯,组委会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薛潮,组委会主任、黄浦区区委书记徐逸波、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沈纯德,共同为比赛鸣枪发令。组委会主任、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致辞。组委会执行主任、上海市体育局巡视员陈一平主持起跑仪式。
清晨的雨水无法浇灭数万名参赛者和助威者的激情,无论是奔跑还是鼓掌都在诠释“奔跑的城市,全民的节日”这一主题。
肯尼亚选手台梅特以2小时09分01秒夺冠,而
埃塞俄比亚女选手博鲁以2小时23分07秒的成绩折桂。两人也分别刷新了上海马拉松赛的赛会纪录。“我喜欢这座美丽的城市,喜欢所有给我加油的人,当然只有这些才构成了一场美妙的比赛。”台梅特说自己已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明年的上海马拉松赛。
根据芯片计时统计,今年的比赛完赛率为:半程马拉松97.9%,全程马拉松94.1%(去年分别为96.86%和92.66%),创造了近年来全国马拉松赛完赛率最高的纪录。
令人惊叹的完赛率也证明,这场赛事并不仅仅属于那些成绩突出的顶尖职业运动员,同样属于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参赛普通者。
“我曾经在伦敦参加过马拉松赛,只有这样比赛才能让更多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无论年龄还是国籍。所有人就像迎接节日一般,这就是马拉松的魅力。”来自英国的尚塔尔和朋友凯利一起参加了半程马拉松的比赛,而她们的丈夫和孩子这一次成为场边的观众,“我们希望每一年都能跑得更快,但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在终点处,尚塔尔的女儿给她送上了礼物――一张画着她跑步的水彩画。
和尚塔尔一样,更多人享受的不仅是跑步带来的健康,还有这场万人盛会独特的节日感。
蜘蛛侠、机器人、哥斯拉、维尼熊,各种装扮极具特色的参赛者也用这样的方式来欢庆这个特别的节日,甚至还有几对情侣在赛后进行求婚。用尚塔尔的话来说,“除了比赛,秀也是马拉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它展示了这个城市和参赛者们的个性、活力。”
【细节里的马拉松】
30万条针对比赛的温馨短信200名医疗救护人员
16辆救护车提供医疗服务
12个医疗救护点
120名具有医务专业知识的复旦护理专业志愿者
11万只纸水杯
7万块海绵块
10万瓶矿泉水和饮料
赛前30万条针对比赛的温馨短信让不少参赛选手感动。大到衣食住行,小到参赛选手存放衣物的细节,上海马拉松组委会都没有放过。
今年组委会参与赛事、医疗、安保、饮水等保障工作的工作人员有5000余名,相比去年减少了2000人,但正是多年来的办赛经验和效率让整个组委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赛事服务和保障。
“今年我在国内参加了4站马拉松,但上海马拉松最让我感觉贴心。尽可能地为选手的安全和需要进行了多方位的考虑。”来自石家庄的姚金东直言,上海马拉松的确是“以人为本”,“就像移动厕所的设置来说,比赛途中也有志愿者快速指引,帮我省去了不少麻烦。结束比赛后,我的脚踝有点问题,走路一瘸一拐,但还没等我开口,医疗站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给我做一些简单的治疗。”
为了保障参赛者的安全,赛事特设医务部,有200名医疗救护人员、16辆救护车提供医疗服务、12个医疗救护点、120名具有医务专业知识的复旦护理专业志愿者,编织了一张赛事医疗保障的大网。
因为体力透支,特意从香港赶来参赛的选手李浩德昏倒在地,但仅仅3分钟后,医疗站的工作人员已经帮他进行了简单的诊治。“我不得不说,上海马拉松赛这样的保障让我感觉丝毫不输柏林、纽约这样的世界顶级马拉松赛事。”带着李浩德等50位参赛者前来上海参赛的香港“世界路跑队”队长杨锐湘感叹,上海马拉松赛想到了很多细节,“这些细枝末节恰恰是跑者最需要的。”
事实上,除了那些专业的医务人员,每个医疗站边还有几位中年志愿者,他们并不是在校大学生,而是摩托车志愿队。一旦赛事需要运输器材和受伤运动员,这些摩托车志愿者都会尽快到达。“我们早晨6点就都就位了,很多志愿者和医护人员比我们来得都早。”
一场马拉松赛考验的不仅是选手的意志力,同样考验着赛事的组织者和那些城市的志愿者们。从去年开始,杨倩和她的环保志愿者联盟就开始参与到了马拉松赛的环保处理工作中。
“马拉松赛可以说是世界上参赛人数最多的低碳运动,但因为参赛人数太多,参赛者又需要在不同的饮水站通过饮水补充水分,所以在很多地方会造成一些遗弃物的堆积。”杨倩透露,根据她所了解的情况,上海马拉松赛光提供给比赛者的纸水杯就有11万只,海绵块也有近7万块,而整个赛事还有近10万瓶的矿泉水和饮料,因此如何更环保地利用就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比去年,现在无论是水站的志愿者,还是一些负责赛后清理垃圾的志愿者,都更加注重环保,尽管选手因为参赛不可能特意把饮水杯丢放在垃圾桶里,但在合理供水上面,我们做得越来越好。”杨倩说这些细节和赛事的提升原本就是一体的,“当然,我听我们的志愿者说,起点处丢弃了不少一次性雨衣,这的确会造成一定的垃圾影响,但我也在途中看到,更多的参赛选手把一次性雨衣丢弃在有垃圾桶的路边。这些细节也证明了赛前组委会的短信提醒的确有作用,而我们的市民的环保意识也在加深。”
细节里的马拉松
“这真的是一条美妙的比赛路线,没有太多的上坡和下坡,沿线有各种时尚、优美的景观和建筑,和所有的知名马拉松一样,上海马拉松给了所有人全方位的参赛感受。”在美国旧金山马拉松赛组委会副总监温迪眼里,上海今年的比赛路线堪称世界一流。
的确,本次马拉松赛不但纳入了历史悠久的南京路、时尚现代的淮海路,还有水岸景观的滨江路等。不过令参赛者胡成峰感动的不仅有上海马拉松赛,还有这座城市的人。“因为早上下雨,我的热身并不充分,在最后十公里我感觉有些抽筋,但是路边那些不相识的阿姨和观众不但给了我掌声和鼓励,还有饮料、巧克力、香蕉,没有他们所做的,我可能坚持不到终点。”这是胡成峰第三次马拉松之旅,也是他的第一次“上马”,但这位23岁的泉州小伙子说正是这些小小的感动让他每年都会想来上海,不仅仅只是为了比赛。
就像田管中心副主任沈纯德说的那样,“马拉松除了把市民城市生活的健康与幸福感结合起来,还通过赛事把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人整合起来,展示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精神。”
家住常德路的徐琴娣阿姨和她一帮姐妹组成的锣鼓队也在一早自愿来到南京西路,为参加马拉松赛的选手加油助威。事实上,三年前,徐阿姨还对马拉松赛管制交通不理解,“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不少选手跑得那么辛苦,还要跑下去,而一些居民因为比赛而要绕行。”不过,这两年徐阿姨却越来越热衷上海马拉松赛,也越来越理解那些参赛选手,“我的女婿曾经在芝加哥工作,他告诉我每次马拉松赛,大多数市民不去参赛就会为选手加油,因为一个城市的比赛,大家不为了成绩,就是为了开心快乐。”
与此同时,看到日益增多的年轻人加入马拉松的行列,徐阿姨也感到欣慰,“即便我们跑不动了,但是能给参赛的选手一些帮助,一些掌声,那么他们就会跑得更加轻松,也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追求健康,而那些外地和外国来的运动员也会对上海有更深刻的印象。”
徐阿姨这样的普通市民以及那些赛事组织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上海马拉松,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精神最直接的展示,而这也成为上海马拉松的缩影吸引更多国际视野。
“今年的上海马拉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座城市的活力,一早的雨一度令我猜想会不会有人退赛,但我看到了这么多人微笑着冲过终点,我知道,这座城市已经在形成一个马拉松的氛围。”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马拉松的工作人员透露,上海马拉松赛已经成为一座交流的桥梁,“我们2013年的赛事将在上海接受中国选手报名,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人通过马拉松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