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龚雪
“珠峰归来,最大感触是人的潜能无限。”省十次党代会党代表、本报记者王晶,是一个看起来十分清瘦柔弱的女记者。正是她,在珠峰大本营坚守50天,见证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登顶世界之巅的历史性瞬间,完成了许多男记者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昨日,正在积极准备参加党代会的王晶,回顾了难忘的珠峰历程。4月9日,王晶到达拉萨,跟随队员经过3天600公里跋涉,驻扎进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在极寒缺氧的大本营里,她和队员们一起睡在零下10摄氏度的帐篷里,一待就是50天,发回了44篇图文并茂的报道。
珠峰的夜晚,星空壮丽,雪山巍峨,然而并不浪漫。“经常伴随着狂风和雪花入眠,一晚上要被大风吹醒三四次。”次日清晨醒来,睡袋口已结满了亮晶晶的冰坨子。
登山队原计划于5月中旬登顶,但因为狂风、大雪不断,少见的恶劣天气使计划一再延迟。王晶坚定地守候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大本营中,生动记录了队员们攀登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攻海拔7028米北坳营地、越过海拔7500米大风口,冲击海拔7790米、8300米突击营地的珍贵时刻。
5月19日8时16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最高海拔8844.43米高度,是我国首个成功登顶珠峰的高校登山队,同时刷新了3项历史纪录。登顶时刻,王晶彻夜未眠,周密部署、详尽采写,当电台传来佳音时,她及时发回了5篇近8000字的报道,与广大读者分享这一激动时刻。
王晶的报道兼有科普性和趣味性,除了记录攀登珠峰的过程,还发回了《珠峰大本营 小小联合国》、《珠峰里的各色牛人》等奇闻趣事的作品,真实、生动呈现给读者一个神秘而遥远的珠峰世界,一项神圣而充满挑战的极限运动。她的文字,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日常工作中,王晶是一个业务能力过硬、敬业爱岗的记者。在她15年的职业生涯中,荣获过中国新闻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省市区党报好新闻奖等10多个奖项。
去过珠峰大本营的记者很多,但在那里驻扎了近两个月的并不多见。面对荣誉,王晶淡然一笑:“如果我真的做出了一些成绩,那是好奇心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