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木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同福客栈”,一个略带江湖气息又不失温暖的名字,这里“住”着一群羽毛球爱好者。4月18日周三,是同福客栈活动的日子,走进汇文中学羽毛球馆,看到所有场地被占得满满的,耳中尽是击球、脚步移动的声音,10号、14号场地就是同福客栈的地界。
同福客栈的发起人是一个名叫姚琪的80后小伙子,据他介绍,这个羽毛球爱好者群2010年创办,迄今已有90多名会员,遍布各年龄段。每周三、五、日是活动的日子,能保证一周参加两次的会员大概在三、四十人。
“同福客栈”因何而来?姚琪说:“2008年我开始打球,开始就是打着玩儿,后来在网上找到组织打羽毛球的群,打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多少会有不方便的地方,所以才想到自己组织一个。”
与一些通过推销球拍或教授技巧赚钱的羽球群不同,同福客栈不为营利,只为让爱好者们“扎堆儿”健身。
想办羽毛球活动,场地是必不可少的。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羽毛球馆跑了不少,最终姚琪把活动地点定在汇文中学,这里不仅离多数人家近,而且场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最重要的是这里冬天有暖气,活动起来比较舒服。
场馆好自然会吸引许多爱好者来这里打球,每周订场地就成了姚琪最痛苦的事情,“现在汇文的场地不能长期包了,所以只能每周打电话订。有会员反应场地少,希望增加,但这个时间段能订的场子只有这么两块。”
在这个全民健身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羽毛球、乒乓球这样的小球项目,同福客栈中就不乏羽毛球发烧友。同为组织者的蔡女士指着场上一个中年男子说:“你看那个大哥,是做生意的,经常出国,有时候人还在国外就从机场打来电话约球,人还没回来,就先想着打球的事了。”
在这里,活动已经超越了羽毛球本身,蔡女士说:“有时候群里也会组织一些小型的比赛,用球袜、手胶这种与羽毛球相关的用品作为奖品。平时大家还会出去唱歌、烧烤,彼此的交流不仅仅限于羽毛球这个领域。有人工作遇到困难,大家都会帮着想办法解决。”
“铁人”就在你我身边
新队服印制完毕,“铁人”出征在即。
去年6月,北京第一家纯自发组织的铁人三项俱乐部――Skins群英铁三俱乐部诞生,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生活理念让40多人凑到一起。
说起俱乐部发起人党琦,还真有些传奇。这个“肌肉男”,当过6年空乘,进过北京电影学院,现任健身教练。
2007年起,党琦开始参加国内各项铁三比赛。“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我一个人在训练。我把训练心得发到了东方红运动网上,没想到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希望和我一起训练。”一个人训练渐渐变成一群人训练,外出比赛也有了伴儿,业余“铁人”的群体在不断扩大。
虽聚在一起训练已好几年,但直到去年才有了组建俱乐部的想法。大学教授、公务员、建筑设计师、IT精英、白领……成员来自各行各业。“铁三是兴趣,工作是主业。”工作日时大家自主训练,到周末党琦再召集队员们集体活动。
今年国内一共有10站铁三比赛,俱乐部都会组队参赛。党琦介绍说:“外出比赛路费住宿费都是队员自费的,只有真心喜欢才能做到这点,组建俱乐部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单纯为给喜欢铁三的朋友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
在不少人眼里,“铁三”遥不可及,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俱乐部里有一位网名叫“二九九”的成员,是位1976年出生、已有两个孩子的高级白领。2011年4月,零基础的他加入俱乐部,当时连自由泳都不会,全是由党琦一手教出来的。经过一年训练,现在他1500米自由泳可游到33分钟,并且自去年开始跟随俱乐部四处征战。
不练不知道,一练真奇妙。俱乐部成员们说:“铁三是个只要一接触就停不下来的运动,它会在无形中改变你的生活态度。”大家还认同这样的法则:“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因为每个人年龄、身体素质、训练时间都不尽相同,成绩自然有高有低,但只要肯投入运动中去,和昨天的自己相比,一定会有提升。
“训练、交友、比赛、旅游一体化”――这是俱乐部成员的共同目标。
4月底的福州赛,他们即日起程。
相约狂奔 释放澎湃
“迈开你的双腿,睁大你的双眼,植被争奇斗艳、朵朵鲜花为你怒放!这个周末我们的花样年华,我们的跑过留香。”
微博上飘来这些字,令人蠢蠢欲动,于是果断报名,瞬间“在线检录”……
4月21日清晨,北京阴,雨后微凉,空气湿润。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木清新,让人心旷神怡。跑步俱乐部“逃离社”的活动,如约一早在此集结。
集结点的凉亭里,几十名会员纷至沓来,有十来岁的中学生,也有白发长者。俱乐部负责人付琨说:“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我们的理念是‘自然运动’,倡导与自然亲近的运动方式。”
这是一个草根跑步团体,入会零门槛,只需在网上填写简约的报名表,点击鼠标便“记录在册”,无需任何费用。活动时刻,只管前来,尽情享受运动,就这么简单。付琨说,会员近600人,但平时活动很难到齐,“大家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充裕时再来活动。”
奥森公园的健身步道,一圈5公里。逃离社的会员们一般都跑三四圈,还有一个女会员每次跑四圈20公里后,再步行回到10公里开外、位于鼓楼的家。
逃离社的大本营在奥森公园,这里有许多运动俱乐部,但跑友们习惯性把逃离社誉为“第一品牌俱乐部”。虽说是简单的跑步,可每次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像这次是“花样年华”。“我们想让每次活动都有独特而崭新的体验。”付琨说。
每周六的例行“约会”从未间断,除在奥森公园外,还会开辟别的“战场”,比如前不久的“跑步去赴宴”。大家租车到北京延庆的柳沟村,在如画的风景里奔跑,然后大快朵颐,享用该村特色――豆腐宴。车费和餐饮都是AA制,但俱乐部负责人会前期探路,选取最美最适合的线路。不久后,他们还将“长跑去朝圣”、“长跑去看海”……
“为什么叫逃离社?”
“首先‘逃离’不是一个不好的词,大家希望在运动里得以释放和享受,让身心为之起舞。”付琨说,现在的会员公司白领相对较多,工作压力大是普遍性的,所以需要释放。正说着,旁边一个年轻会员笑言,“宁肯跑死在路上,也不愿累死在班上!”
好一个足球“谢狂人”
谢强,如果不是接触足球,恐怕不会这么“出名”,也正因为他在北京体育馆路这条街上开了一个理发店,才又勾魂似的将这位前锋带回到足球场。
谢强的“出名”并不是他踢球水平有多高超,也不是他四十有七了还能踢满全场,而是他将自己的理发店越做越小,店员由17人到现在只剩他这个老板和妻子俩人维持生计。他的“败家”故事是由其妻刘月娥透露给记者的,她这样数落丈夫,“他!狂热地踢球,才搞得现在客人越来越少,店面由100多平方米到现在的30多平方米。”尽管“惨”到这种境地了,他现在依然我行我素,该踢球时关门就走。为此刘月娥没少生气、吵闹,但阻挡不住丈夫对足球的挚爱。只是她列举的“罪状”被谢强否认了,他不承认是因为踢球而损失了生意,可他承认,每周两天的踢球时间雷打不动,“今天踢完后,就盼着下场球。”
刘月娥告状说,“前日,谢强发烧了,不到6点(下午)就让我关门,他要躺躺,准备晚上踢球。这时来了一位熟客,问他还能做活吗?他就说,‘不舒服,腿站不住了。’客人走后,他立马起身换好衣服带病踢球去了。”
“有足球比赛转播时,他不顾客人等候,依然看他的。店员不得不说,‘大爷,您能先干副业,再干主业吗?’你说,他这样做生意,有的客人能理解,有的不理解,能不丢吗?”
记者采访时,恰好有个电话打进,问老板在吗?谢强说,现在的熟客大都提前打个电话,怕扑空。他也承认,在北京这样开店的恐怕就他一人。
一年多来,谢强的四肢均不同程度地受了伤,有次他的腿伤了,打上石膏后,架着拐理发。还有一次他的手伤了,可他就是轻伤不下火线,照样踢球。于是,有了两口子这样的对白,用谢强的话说,“哪怕伤手,也别伤腿,只要腿没事就能踢球。”刘月娥唱反调:“要伤就伤腿,千万别伤手,这样不耽误理发。”
这就是谢强――一个足球狂人。
回超 :草根足球的榜样
每到周末,家住北京劲松地区的张晓波比工作日起的还要早一些,坚持踢足球的他最近迷上了回龙观的业余联赛,“了解了解情况,明年也想上去踢一踢。”张晓波说。在业余足球爱好者心目中,参加“回超”的心情,大概就跟梅西去踢世界杯一样。
回超――北京回龙观社区业主自发组织的业余足球联赛,与这个京郊的移民之城一道,如野草般生长。
回龙观社区的足球史是从业主们在路边踢野球的日子开始的,“周边还是未开发的荒草地和田地,晚上都能听见青蛙叫……”这种野球从1999年一直踢到了2002年底,回龙观社区的业主们开始自发组织起回龙观第一支足球队――野猪林足球队。球队一开始就以一个较为专业的姿态亮相:统一设计队服、队旗、队徽,制定队规,大赛前安排专门的集训等等,也正是这些细节慢慢“传染”给了后面的其他球队。
随着社区内球队的不断增多,组织联赛的想法也应运而生,“这么多球队,相互约球、协调时间和场地很麻烦,不如统一组织弄个联赛。”2004年第一届业主杯比赛应运而生,当时的球队有9支,比赛只进行了一个月,这个看似不美好的开端却将踢野球的业主们捏合到了一起。
2005年的第二届,回超有了11支球队。在联赛的运作上,业主们也开始表现出中产阶层趣味中追求精致化的一面。他们大刀阔斧的行动,让回超在规范性上有了质的飞跃。在那段与激情相伴的日子里,组织者们往往都是晚上8点多下班回到家,匆匆吃完饭就去开会,各项决议的形成往往少不了激烈的争吵甚至拍桌子,开会开到夜里两三点钟回家睡一觉,第二天早上6点又要出门上班。
那年“回超”开幕后,被媒体冠以“国内首次社区足球联赛”。这样响当当的名号背后是业主们对于踢球的无限热爱和渴望,当然还有辛劳。
回超的发展渐成规模,但也曾一度面临生存尴尬,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而这一回,从媒体到政府、从场地提供者到体彩公益金,都给予了草根足球最大的支持。
2012年第九届“昌平体彩杯”回龙观地区足球超级联赛的开幕式上,“小回超”(由约60名U6、U9的小队员组成)的表演赛让人眼前一亮,而比赛场地上也首次唱响了联赛主题曲――“生命没有什么不可以,准备好一起努力,创造明天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