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吉林省举行的第12届全国冬运会,让冰雪运动的关注度急速升温。吉林省通化市是我国滑雪运动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曾经诞生了我国第一个滑雪场、第一支专业滑雪队伍、第一个滑雪冠军……但这座素有“滑雪之乡”美誉的城市,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滑雪资源紧缺、后备力量不足等困扰,发展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滑雪项目:起步早、基础好、人才多
通化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开展滑雪运动。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全国第一次滑雪比赛就是在通化举行的,尔后通化曾承办全国比赛17次、承办全省比赛30余次。
“始建于1959年的通化金厂滑雪场是我国第一个滑雪场,”曾任通化市新闻出版和体育局副局长的周洪光说,1954年组建的通化市滑雪队也是我国建队较早的队伍之一。“通化运动员在历届全国滑雪比赛中获得很多冠军,全国第一个滑雪冠军单兆鉴就出自通化市,上一届冬运会通化还曾摘得6枚金牌,位居全国第三位。”
“通化的运动健将多,向国内各雪队输送的教练员最多,”通化市新闻出版和体育局业务科科长刘群说,“我们的裁判队伍水平也很高,经常在全国比赛中担任重要角色,目前有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32人。”
供需矛盾凸显 后备力量短缺
“历经53个春秋,曾经辉煌的通化金厂滑雪场目前已经严重老化,竟成为当前制约通化滑雪运动发展的最大瓶颈,”刘群说。
目前金厂滑雪场内缆车设备已经完全不能使用,雪具大厅等房屋也已经成为危房。刘群介绍说,1995年,吉林省曾投入10万元在这个滑雪场新建了1个跳台场地和1个越野场地,还有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运动员宿舍;2000年,投入60万元对滑雪场内拖牵进行了改善;2005年,又对雪具厅进行了简单装修。“尽管如此,仍远远不能满足设施更新改造需要”。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气候变暖大趋势下,通化滑雪期也在逐渐变短,而当地滑雪爱好者不断增加,滑雪资源供需矛盾凸显限制了当地滑雪运动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限制,我们滑雪场的上雪天数、上雪人数难以拓展,这几年开放时间从12月中旬到2月末,只有两个月时间,很难满足群众需要,”周洪光说,“前两年人多的时候,每天都有两三百人去滑雪,如果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步伐,人数还会更多。”
“后备人才短缺是另一个困扰通化滑雪运动发展的难题。”刘群说,现在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鼓励孩子从事专业的滑雪运动。他举例说,通化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原来每年招生100多人,如今每年只能招进来四五十人;通化市东昌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原来每年招收四五十名学员,如今每年只能招进来十几个人。
三线队伍规模逐渐萎缩,必然导致一线、二线运动员出现短缺,如今每年新补充进一线、二线队伍的运动员明显减少,降幅超过60%。
推动“滑雪之乡”再现生机
当地体育部门的一些干部认为,通化滑雪运动要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必须增加投入、改造基础设施,同时调动各方积极性多角度打造滑雪产业。
通化市新闻出版和体育局副局长刘强认为,滑雪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见效周期长、回报慢,“如果国家能够帮助改造基础设施,地方就可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打造完整的滑雪产业链,”他说,“可以充分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集训练旅游于一体,住宿、餐饮、器材等均可进行招商,当然也需要地方出台相应优惠、激励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
延长滑雪期也需要加大投入。刘群介绍,目前通化滑雪场没有造雪设备,压雪还用爬犁拽,完全依靠自然降雪已远远跟不上需要。“如果通化滑雪场能有造雪、压雪设备,滑雪期能从11月份一直延续到3月末,将近5个月的时间,滑雪资源供需紧张状况将得到直接扭转。”
业内专家认为,解决专业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对发展滑雪运动也很重要。刘群说,如今一般运动员退役后都要自谋生路,但由于这些人长期从事专业训练,社会谋生技能相对单一,很难找到合适岗位。“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必须多管齐下,只有把他们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专业的滑雪运动。”
此外,要让“滑雪之乡”重新焕发活力,让滑雪运动走近更多寻常百姓,还必须解决设备、器材昂贵导致滑雪成本过高问题。据了解,目前专业滑雪设备几乎都是进口品牌,价格成本太高,一套滑雪服、滑雪板动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只有打造更多国产滑雪设备品牌,才能降低成本,为滑雪运动发展奠定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