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一班长被冻死在冰山上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其实玛依塔斯基地的每一名救援队员都生活在这样残酷的自然环境中,曾有2名救援队员在救援中牺牲。即便如此,每当有求救电话响起,他们都会立即冲进风雪之中。每一次救援都是一场生死考验,每次出任务之前,谁都不敢跟家人说实话,自己的孩子不认识自己,他们也只能安慰自己“孩子长大就好了”。他们守护的风区内的这段103公里长的公路,是进出塔城地区的交通要道。
今年是救援基地成立的第10年,至今没有一位旅客因暴风雪灾伤亡,这便是对玛依塔斯救援基地20名队员最高的褒奖。
气候恶劣世界罕见
据数据统计显示,玛依塔斯风区年平均刮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的天数约有150天,这里的风力通常比其他地区高出一到两级,风区平均风速为每秒9米,最高风速达每秒40米,风速之大,为世界之罕见。新疆交通科研院所专家曾对这一地区的恶劣天气做过分析,将玛依塔斯的风灾归结为没有树木所致。公路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没有任何阻挡可以削减风速,风区内的部分区域已经开始进行植树造林的治理,尚处在“赤裸”状态的玛依塔斯则是灾况最严重的区域。
1月2日的救援中,一位从北京回来的被救旅客一直在叨念“吓死我了,终于到了”。玛依塔斯暴风雪的可怕,未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有真切的体会。“没见过的人,真是会被吓到,我们救援的时候,被吓哭的被困旅客实在是太多了,有一次,我们救援一名江苏的旅客,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暴风雪,见到我们以后‘噗通’就跪下了,他说他的车子给我们了,还要给我们一万元钱,他只要我们能把他送出去,他觉得自己不可能活着走出去了。我们告诉他钱我们不要,肯定会把你安全地送出去。”王世刚说。
对于救援人员来说,暴风雪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也学会了在暴风雪中生存的技巧。风力达到8级的时候,一个人已经很难在风中前行,通常是三五个人手拉着手一起往前走。风区的风速太快,快到连呼吸都困难,队员们抢险时,通常是憋着气走一段,然后背过身来深吸一口气,再继续前行。平常跑一二百米只需要几分钟,在风区跑一二百米却需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
一般人是无法在暴风雪中开车的,王世刚将暴风雪天气形容为“蒸馍馍的锅”,两个人面对面都无法看清对方的脸,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丰富的经验。而旋转的风雪看久了,也会让人生出恶心的感觉,救援队员称之为“晕雪”。“暴风雪来的时候,我们开车不能关着窗户,必须将头伸出窗外,这样才能看见路,有时需要前面一个人引路,后面的车跟着前面的人走。”李建成说。
曾经牺牲两位战友
玛依塔斯风区气候恶劣,以至于这里每修一条公路,都要配备一支抢险救援队。201省道是2002年开通的,这条路由额敏县通往乌鲁木齐,在201省道开通以前,进出额敏县的主要干道是318省道。318省道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通,同样位于玛依塔斯风区内,当地人称318省道的风区路段为老风口。
李建成是整个救援队里从业时间最长的救援人员,负责驾驶清雪车辆,老风口救援队组建时,他就是其中的一员。老风口救援基地曾有2名队员在救援中丧生,这个故事流传在玛依塔斯风区内的各个救援队内。“那是1989年的事,天黑以后,老风口防风雪基地接到求救电话,当时播报的风力达到9级,318省道托里段遇险,有车和旅客被困。抢险队员们赶到现场,但是因为风雪太大,连自己的车都动不了了,那时的装备远不如现在先进。救援队员只得下车去找被困旅客,那时没有无线电步话机,这两名队员就这样和大家走散了。”王世刚回忆,“当时大家一直在等这两个人归队,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那是个风口,人待不了太久,只能先撤回。”
三天以后,人们找到了这两名先遣队员的尸体,距离当时停放救援车辆的地方大概四五公里,距离公路边缘只有二三百米。“救援队员最怕的就是离开公路,一离开公路就会失去方向感,很容易迷失,老风口救援队六七十年代就组建了,这两个人的经验都很丰富,但终究还是没敌过恶劣的天气。”李建成说。
令人欣慰的是,悲剧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玛依塔斯防风雪救援基地建成后,尚未出现过一例救援人员伤亡。
人人都有关节炎
2009年2月,抢险队员在一次救援中遇到了一对刚刚度完蜜月回来的新婚夫妇,两人穿的衣服都不是很厚,因为客观条件所致,救灾车无法停靠到他们所乘车辆的跟前,救援人员将他们从所乘车辆护送到救援车,期间大约一二百米的距离需要徒步行走。“就是这一两百米的距离走完以后,我们将这两个人送到附近医院救治时,发现两个人的腿都已经冻肿了,无法行走。”李建成说。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关节炎成了人人都有的职业病。“我们每次出门前,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有的师傅会穿2件羽绒服,但即使是全副武装,在户外大概只要5分钟,衣服就能被吹透,然后你会觉得自己像没穿衣服一样,我们在户外,一般可以连续呆半个小时,连续在外面待一个小时基本就是极限了。”王世刚说。
但最令人难受的并不是寒冷,而是冷热交替。救援车内,温度通常在零度以上,户外温度则在零下30度左右,执行任务时,队员们体会着30多摄氏度温差的频繁交替,感冒成了伴随基地队员整个冬天的疾病。
户外的风雪像针一样,稍有一点空隙就会钻进袖口里、领子里、鞋子里,进入室内,冰雪开始融化,进入户外,雪水又会立即结冰,如果救援时间短,比如两三个小时,救援队员的鞋子里会填满冰碴,如果救援时间再长一点,救援队员的袖子、裤腿也都会被冻得硬邦邦的,至于脸,则早已被冻僵了,笑也笑不出来。“每次回来以后,大家都不会立即睡觉,先要换下湿了的衣服,把身上擦干了,再等上个把小时,手脚才能灵活。”王世刚说。
月薪大约两千元
基地里现有20名队员,大型装载机、清雪车共计12辆,还有一辆装甲车。“部队的装甲车把炮筒和里面涉密的东西卸去了,对我们来说太好用了,什么坑洼它都能开过去,专门用来运送被困旅客。”王世刚说。目睹几十年间,防风雪救援队的设备升级换代,李建成特别知足:“从2002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换了3套羽绒服了,一套比一套暖和。我80年代参加工作时,穿的都是皮衣皮裤,一件皮衣就七八公斤重,人在雪地里行走更不方便。还有除雪车,以前我在老风口防风雪救援队,全队只有一台推土机。推土机不像除雪车,可以把雪喷射到几十米以外,推土机只能把雪堆到路两边,两边是几米高的雪墙,车辆从中间通过。”
每次执行任务之前,救援队员都会刻意隐瞒,直到救援回来,才对家人“坦白”。“不敢告诉实话给妻子,告诉了她这一晚上就甭睡了。”王世刚说,他的妻子也是塔城公路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于丈夫工作的危险系数,她非常清楚:“还算是支持吧,基地里的家属我们基本都认识,虽然也担心,但还都是支持的。”基地里是清一色的男性,最年轻的二十七八岁,最年长的是李建成,今年已经47岁。谈到自己的工作,李建成觉得,谈不上是英雄,“换了一拨人照样干,拿了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钱”。
李建成要“对得起”的这份工资每个月大概2000元,他工龄最长,是全队收入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