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看护是什么概念?
多人看护包括两个概念:一种是在特定场合下,人多寒暄,宝贝处在家人和亲朋的非专职看护状态下;另一种是在短期内频繁更换看护人。这两个状态的描述,决定了看护的结果也势必有两种。一种是忽略了责任看护人的结果,致宝贝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一种是让宝贝缺少安全感,容易对外人产生不信任情绪。
特定场合下,明确特定看护人是非常重要的
在安全预防领域,第一种状态更是常态,也更具代表性。从监测到的大量意外伤害案例中,发生在公共场合的意外事件,多和看护人失责有关。比如公园走失、游乐场跌落、过年大团圆期间的异物窒息意外等。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大人们之间的寒暄说话,忽略了对宝贝看护的专注,往往增加了宝贝被危险环绕的可能。因此,多人看护,实际上可视为无效。下面列举的例子,是生活中活生生案例的回放。相信家长们都会或多或少在这些熟悉的场景描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生活中的伤害案例回放
案例1:
准备热车的父亲先行出门,他以为2岁的儿子会由妻子带领,就自顾自把车启动了……而妻子则以为丈夫带着儿子已经出门,没有及时跟上……小夫妻俩并没有意识到,此时2岁的儿子正尾随着父亲出门,来到车前,遭到父亲启动的车子碾压……
案例2:
好不容易到来的周末,全家一齐外出到公园游玩。轻松的大人们被美景吸引,目不暇接;或者徜徉在风光中聊得不亦乐乎,忘记3岁的女儿正一步步远离他们,独自走向花园。很快,宝贝和大人走散了……经公园民警介绍,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宝贝终于和父母团圆。而民警给他们的警示是:要明确看护人是谁,一定要寸步不离。
案例3:
过年了,父母带5岁的团团到亲戚家串门。一进门,满屋子的过年喜庆,饭桌上备好了丰富的饭菜,茶几上也都是各种诱人的瓜果零食。大人们热闹地聊天寒暄,忽略了几个也很久没在一起玩耍的宝贝。不一会儿,团团突然慌张地抓住妈妈手,脸憋得通红,手脚乱抓,说不出话来。原来他被一粒红枣卡住。慌乱的一家人顿时不知所措。有打急救电话的,有忙着让宝贝催吐的。多亏一位邻居看过网上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马上帮宝贝做人工催吐。终于,团团自己咳出了红枣,转危为安。
案例点评&给家长的安全提示
以上案例都没有明确看护者是谁
这些来自生活的场景,都没有明确看护者是谁,互相以为对方在看护,而造成看护的“空档”,给宝贝发生意外造成了隐患。
时刻明确看护人,并清晰表达出来,非常重要
如果丈夫出门时,叮嘱妻子:“我先去着车,你看着儿子啊”……妻子或许就不会误以为宝贝跟着父亲走,而自顾自出门了;如果妻子特别强调让丈夫先带宝贝上车,或许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悲剧了。生活中不少意外发生,大多都在不经意的忽略中产生,所以时刻养成明确看护责任人,并清晰表达出来,显得非常重要。
在公共场所发生的意外,大多和看护者不专注有关
问问公园执勤的保安或者派出所民警就可知一斑:家长们忙着聊天说笑,宝贝或被冷落,自己走失;或和其他宝贝一起到处跑来跑去玩耍,走迷了路……2014年十一期间,仅来自重庆动物园一则新闻报道,光3天时间,报警丢宝贝的案例就发生了56起。
另外,商场也是宝贝走失或者被公共设施(比如自动扶梯、电梯、旋转门等)伤害的重灾区。相约聚会的家长们,在忙于购物的同时,看护宝贝的精力是分散的。这给宝贝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更多了人为的安全隐患。
预防伤害,首先要请家长加强看护责任
最后,具有普遍意义的,就是假期聚会、走亲访友时高发的意外。这类伤害,多和低龄宝贝有关,伤害类型多是异物窒息。往往,聚会期间大人们在聊天,宝贝们兴高采烈互相打闹玩耍。环境中很多都有瓜果零食,这时候安全警示就容易忽略。不少宝贝因吃饭说笑,或者边打闹边吃零食,致使被零食噎住,引发窒息意外。因此,在呼吁预防为主,避免伤害之时,更要请家长加强看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