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部曲】源于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一个短片计划,影展单位邀请杜可风拍摄一出短片,作为“美好2014”短片系列其中一部作品。这半小时作品原名为《香港2014:仝人教育》,内容讲述城市中小孩的希望与梦想,在2014年3月的香港电影节首映之后受到好评,网络上的点击率更高达150万人次,也因此让制片孙明莉、许志坚以及导演杜可风有了发展成长片的想法。
【香港三部曲】剧照。(图片提供/天马行空)
接着在2014年9月底,香港发生了争取真普选的“雨伞运动”,杜可风觉得自己不能不记下这个历史时刻:“以觉得电影需要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来说,这样的历史时刻,即使先用iPhone、相机、用自己的钱,也一定要拍。我差不多拍了一百部电影,住在香港这么久,香港给我的东西太多了,我必须还给它一些,这刚好是个让年轻人开口的机会。我总是很忙、到处鬼混,刚好有雨伞运动,应该拍出来,对我这个年龄层的人说话。”也因此,除了以儿童视角出发的《开门见山》,又诞生了以年青人观点出发的《愚公移山》以及纪录老年人故事的《后悔莫及》,集结成为了描述香港老中青三代的【香港三部曲】。
【香港三部曲】剧照。(图片提供/天马行空)
“让香港发声,故事一起写”
对制作团队来说,这是一部在一般电影体制外完成的电影。除了杜可风之外,其余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不到29岁,拍摄时没有脚本、没有特定对象,从大量的素人访谈侧拍剪辑出属于香港人的观点,既不是纪录片也非剧情片,更选了高度政治敏感的拍摄题材,拍摄时不足的资金还是透过集资平台Kickstarter向一般大众募得,单笔募款金额从5元港币的小额捐款到5000港币以上都有,一个月内总计募得美金124,126元。这样一部描述香港人民生活的电影,采用了最贴近大众的拍摄方式,制作资金则来自大众捐款,更加显得意义非凡。电影完成后于多伦多影展世界首映,尔后更参加了釜山影展、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影展,除了各界观众给予好评支持,国际指标媒体诸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综艺报(Variety)也纷纷报导肯定,在全球引起广大回响。电影选在“雨伞运动”满一周年之际于香港限定场次上映,场场爆满,于金马国际影展的特别放映,门票同样抢购一空。
【香港三部曲】剧照。(图片提供/天马行空)
制作纪事
• 制作团队平均年龄(除了杜可风之外):28.6岁• 在Kickstarter上募资的时间:31天
• 在Kickstarter参与投资的人数:1021人
• 总制作预算:USD$174,126
• 主要摄影工作日:10天(不包含近一年的素人访谈、侧拍、运动纪录)
• 香港采独立上映方式,在一家戏院限定场次放映,两个多月内放映27场,第一个月几乎场场客满,总满座率高达八成。
【香港三部曲】导演杜可风。(图片提供/天马行空)
导演介绍
杜可风(Christopher Doyle)曾获四座金马奖、七座香港金像奖肯定,以独树一帜的摄影风格被誉为传奇摄影师,在知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于1952年5月2日出生于澳洲雪梨。曾就读澳洲雪梨大学文学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美术系。18岁时搭上挪威商船当起水手远离家乡,在以色列体验了集体农场的牛仔生活,又在泰国当了无照的密医,然后在印度当了一段时间的“绿色农民”,有着犹如电影般的人生经验。
1970年代后期,他以中文名字“杜可风”获得重生,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像风一样”。在改了新名字之后,辗转到台湾定居并学习中文,参与创立兰陵剧坊,开始与云门舞集和进念二十面体合作摄影工作,1981年受杨德昌邀请,为电影《海滩的一天》负责摄影指导,获得1983年亚太影展最佳摄影奖,自此他全力投入电影的拍摄工作,卯起来拍了约50部华语片,在此之前,他也以另一个身份“Christopher Doyle”拍了20部左右的外语片。
【香港三部曲】中文海报。(图片提供/天马行空)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