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OOK景点家廖维仁 图/Unsplash
近日因台铁花费7900万元改造观光列车环岛之星,其内装粗造、风格不一且毫无质感可言的装修成果,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与批评声浪,而在这网友们戏称日渐崩坏的台式美学下,我们该从何检讨与改变,以下九件招牌街景的相关事项与读者们分享。
杂乱、无章法的街头招牌一直是台式美学被议论的滥觞。
1.历史沿革
台湾的街头招牌文化源自于日据时代,日本招牌与商标的概念从国内引进至台湾,那时是台湾工业化的开端,招牌因工商社会的建立而产生。
在光复后商业活动日渐频繁,经济的起飞带动了商家林立,也让招牌需求与日俱增,在时代变迁下的今日招牌文化已深入台湾人民的生活。
街头巷弄的招牌,大小、高低、颜色皆不尽相同。
2.形式繁杂
台湾街头的招牌,之所以令人反感、觉得不甚美观,有很大的原因是招牌的形式繁杂,一条50米的街道,两旁店家加起来至少30间,每间店拥有自己的招牌,30间30个招牌,大小、形状、样式、字形皆不相同,毫无一致性,更别说街道风格与美学了。
香港身为亚洲商务与观光首屈一指的城市,市容与街景总令旅人们印象深刻,香港街头充斥着无数大型广告招牌,但因这些旧招牌街以北魏体书法撰写,在五光十色的霓虹里就展露出它们的统一性,这乱中有序的美不止透露了文化底蕴也完整呈现了时代的变化与传承。
同样繁杂的招牌,在香港成为地方特色,变为旅人、摄影爱好者们争相到访的景点,而在台湾却成为大家所诟病、批评的话题。
短短一条街就能看到五颜六色、形状迥异的招牌。
3.颜色调和
台湾招牌之所以令人诟病,有很大的成分在于用色,台湾的店家、公司、摊贩因为想引起消费者、路人的注意,在招牌、商标、店面的选色上使用极度夸张、饱和、抢眼的色彩,一条街能看到将近3、40种的颜色,那场面如同灾难一般。
夜市摊贩的招牌是街头商家的缩影。
4.缺乏创意
在招牌上,台湾的商家缺乏创意性,不管是日本、欧美地区的国家都会利用产品本身或在地文化去包装自己的店家、招牌,或是利用不同的材质、方式去呈现店家自己的招牌。
但台湾商家们通常都以灯箱的形式搭配中空塑楞板作呈现,其了无新意且毫无美感与安全性可言,但之所以如此普及就是因为它便宜且快速,而台湾的商家、老板不愿意花钱请专业人士设计、制作,导致街头招牌质感低劣且如出一辙。
铁皮屋、违章建筑、顶楼加盖也都是台式美学的一环。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