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听旅行
无形的围墙已经倒下了。
我们认识的凤山或许是旧城与古刹的痕迹,如龙山寺、凤仪书院;
或许是崭新的地区,如大东艺术中心和卫武营兴建的歌剧院;
然而凤山占地最大的,却是最森严的军事院校、与军事相关的设施园区。
也因此一如桃园的龙岗,凤山也是一处军民相邻生活而发展的城镇,从早市、后山、眷村、饮食到曾经的军区,就让我们来认识凤山军民一面吧!
兵仔市(凤山第一零售市场)
原本打听所谓兵仔市、是称呼军人早上来采买食材的市场,
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并靠近大型军营。
左营的哈Up市场是一座、另一座位于凤山、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第一零售市场,
也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
我的妈妈以前住大林蒲、印象中最近的大菜市就是跑到这座市场。
这次为了拍下军人与居民采买的画面,于是早早六点(军人早起采买的时间)就来这报到。
斑驳的招牌,证实了凤山兵仔市的历史与故事。
要一访早市的在地风光少不了要早起,六点来到兵仔市、是市场与整座区域睡醒、开始活络的时刻。菜贩、肉贩一一开店;而有些早餐店则开始忙碌起来。
早早来市场另一个目的,是想了解当地人的早餐。
没有造访外围已经营业、且知名的凤山米苔目;市场里有另一种饮食摊贩热络─清粥小菜的店家,在市场里共找到四间,每一间都坐满吃饭的人潮。
随兴找一家,夹了菜、找位坐下。
三道菜、一碗不软烂的米饭、附赠自助的清汤;这样子只要25元!
(菜现场计价;小碗饭5元、汤免费喝)。
在市场吃饭不只是便宜、多样、饱足,还能有个机会真正体验周围的景象事物。
此刻你没有拿起镜头突兀地站立在路边,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眼看耳听鼻嗅舌尝市场的每一项有趣的细节:买菜的人自然而然地晃到摆着菜的柜子前、熟捻地拿起盘子夹菜,然后和老板一边聊上两句一边在你身旁的位子坐下、吃饭。
路人的目光、摊贩与当地人的对话;还有老街早晨光影快速的变化。
会说这里是老街,实际上是市场内有一条两侧都是充满老店铺的街。
贩卖著米、面、蛋等等…原食材,早上可以看见木头平房里忙碌擀面、制作的景象。
有些岁月的老米店
可能现在军营的采买制度改变,又或者六点就结束采买,这次到访没有看到军人出没。
不过凤山第一市场不同历史的店铺结合百年不变人潮、加上在地的活力,倒也是体验在地的另一风景,俗话说:早起鸟儿有虫吃,或者也可以说:早起的风景不一样呢!
不管是外地来的人、或者是在地高雄、凤山人,我都相当推荐在早起时来凤山第一市场感受一下老市场的活力、饱食一顿在地人的早餐。相当适合作为凤山之旅的起点。
凤凰山
在地人或许称作"鸡母山",其实这座"山"是陆军官校和中正预校后山那片微微起伏的丘陵。
直至现在仍然是军校的野战场地与靶场所在、但大多数区域使用率不高;因此开放让当地人上山休闲运动,一开放就是十年多的时间。
十年之间,这片山丘已经被踏出许多条路,当地中老年退休居民惊人的、自力营造的力量已经将原本神秘的军事训练场地,打造得就像是一座郊山自然公园。
凤凰山地图,可以拍照下来供参考
里面道路分岔众多,如果第一次去,最好挑人多的时候、也是天气最舒服的时候到访。
( 早上日出时间~10:00 ; 下午15:00~天黑时间)
走入里头,你马上就可以看到很多军事训练设施,包含野战基地、指挥台、岗哨、战壕,多数都是荒烟蔓草的状态。
凤凰山的步道多半是这种模样。
名为“山”,但其实就像是公园大大小小的山丘一般。
没有过陡的路面(除非你抄到捷径);
路上许许多多与你擦身而过的老人家更证明了这座山其实相当老少咸宜。
随机挑几条路,你随时可以找到大大小小的军校靶场;而居民就自然而然的从旁经过。
其实凤凰山部分区域,因接近靶场而有立牌(没有栅栏),牌上说明了管制进入时间。
看到牌子时其实只要问一下频繁经过的人,他们通常可以比牌子更清楚的告诉你,哪些地方其实可以通过没问题。
十年以来,军民都已经互动习惯、养成一种空间使用上的默契。
在山脊上,可以看见大大小小搭盖的凉棚、桌椅,
这些都是在地人自己盖起来的。
这一区是由一群退休老师自己种树、接水、做桌椅,慢慢建造起来,原本两三人、后来陆续造访的人加入成为伙伴,一起打造山上的泡茶、休闲基地。
我到访时,热情的老师们还招呼我喝茶、吃点心。
“这里比公园还要好!”他们说。
“因为这里自然、没有多大破坏。而且是我们建造、保护的。”他们自信的说。
凤凰山出名的、还有他良好的展望;向东的开口可以看见大寮、屏东,甚至天气好可遥望北大武山;向西则望向高雄市景,85大楼的城市标的。
从老师们的休息站望向旁边,就是较频繁使用的靶场,这附近就没有明显的道路接近。
军民在此又有趣地自动划分界线、井水不犯河水。
刚刚是小群人的基地,转弯到另一山头,就赫见一座大型的、更多人的基地,
基地的招牌写着白底红字“黄埔军校志工休息站”。
在凤凰山,可以看到许多中老年人上山运动、找朋友聊天,我当天的造访是上班日,当城市的壮年正在工作同时,没想到在郊山上遇到另一种热闹、活力的风光。
空荡岗哨与频繁的居民擦身,是凤凰山随处可见的风景,这是一座以军事为主题的郊山公园。
回到山脚,这些树都是当地人种植出来的,在山顶上便看见一群人在林间忙碌;还有人在山周围种菜。凤凰山在居民十年的奉献经营下,明显有了不同的风貌。
凤凰山整体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关于军事设施、关于在地人的经营与活力,早晨与傍晚来时更可以看到森林的光影。来到这里建议别先预设造访的目的,随所见的惊喜而惊喜,你才会发现他给予你的感动。
黄埔新村 全台湾第一座眷村
黄埔新村称作台湾第一座眷村,是凤山目前唯一受到保留的眷村。
从房舍、道路到格局其实都是日本时期的军官宿舍延续下来。
当时孙立人将军看上了凤山有大片的军事基地、土地和宿舍,便将黄埔军校连同相关的宿舍、诚正小学一起落脚于凤山,起初名为“诚正新村”。
黄埔新村的住户,皆是孙将军辖下的高阶将领;当孙立人案发生时,也在新村发生了不小骚动。
从美军绘制日治时期台湾地图上可以清楚看见待会会去的圆形凤山电信所,还有南边一块规矩的军营房舍,即是今日的陆军官校和黄埔新村。
每个眷村必备的大门口牌坊,黄埔新村的牌坊规模算是全台湾眷村中最大的,可以想见黄埔新村的地位。
后排椰林大道为新村干道,一路连到诚正国小的大门口。两侧整齐罗列著房舍,这些皆是日治时代延续、更新下来的格局。
这里房舍的大小比起你熟悉的竹篱笆还要大,而且有些像是日本宿舍;
尤其上方的通风窗与矗立的烟囱,都是黄埔新村房舍的特色;当然,这里不只这些。
垫高的木地板、屋脚的通风窗、还有房舍的格局与入口的设计,
都是当时日本式住宅的设计。
如今全村只有部分的房舍有留下以前的格局与建筑特性,目前据在地人口述,这些留有日本时代住宅风格的眷舍将是主要保留下来的房子,而其他拆除、破坏而另外兴筑的房舍就不在保留范围内了。
不同时期围墙与大门多次改变、累积。
前方白色的基座据说是日本住宅大门两侧的门柱,而后面搬来的人则将内部围起、变成三户人家的大门。
眷村种植许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花开。
说明了季节的改变、也增添了村落里宜人的绿意。
目前黄埔新村多半房舍都搬空了,九月时高雄文化局宣布“以住代护”,广招各路人马来进住黄埔新村,希望能打造另一种类似“驳二特区”、充满眷村风格的生活园区。
大概明年春天过后,新村将换来“新春”的风貌!敬请期待吧!
诚正国小 老树校舍下回盼就学的岁月
诚正国小的身世与黄埔新村息息相关,
他的前身是孙立人将军在中国战乱期间设立、供给陆军将官兵小孩与孤儿的“诚正小学”。
陆军落脚凤山时,便找了黄埔新村旁一块地方重新办学,继续供给附近不只黄埔新村、还有许多眷村子弟的学校。
对于凤山眷村土生土长的人而言,诚正小学是他们小时记忆难忘的一部分。
后来诚正小学接棒给政府经营;近年来眷村人大幅萎缩、也冲击到学校产生废校的危机。
校园号称为“森林小学”,是因为里头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
附近人多喜欢里面蓊郁的老树,也喜欢在里面更新的操场运动,在校里的老树下乘凉聊天。
现在已经没有分辨出就学的孩子是否还是军人家庭出身,没有管制的学校里抑是附近居民的休息去处。诚正的特殊背景似乎也无形地淡化成墙上几句标语了吧!
王生明路 与军眷相关的老商圈
紧邻黄埔新村、陆军官校和中正预校的王生明路,曾是军队与眷村周边最繁华的一条路。
眷村文化相关的饮食店,军用品店、老西装店、老皮鞋店、老理发店,还有许多娱乐场所,像混和KTV的小吃部、台球桌,都是和附近军营与眷村的军人有关的商店。
什么样的有需求便有什么样的商圈产生,于是这条路上的商圈与凤山市中心有不同的风景。军民共生的环境,从眷村延伸到了商圈、到饮食。
找了一间有人潮的店家午餐,通常在眷村附近都会有眷村相关的饮食基地。
店里老板并非眷村人,但也是和眷村人的生活紧密相邻。
他听闻我来探访黄埔新村,就说了新村跟店家有关的故事,还有新村现在的状况。
有些居民并没有搬走,他们偶尔会来店里光顾。
店名上写着“浙江”,店内招牌是“温州馄饨”与排骨系列。
其实很多人想像的外省面馆映像,可能是:馅饼、水饺、牛肉面类...,但其实眷村饮食包含得类型更广。
眷村的人口来自四面八方,邻里感情好便彼此互学不同地方的味道,利用有限的食材并融入台湾饮食的味道,多元族群混和下来,就像河水流入台湾人饮食的大海,眷村味道与习惯已经融进了我们周边。
凤山电信所 走出灰暗白色岁月的壁垒
从 Google Map上看凤山,东边有一块明显的圆形地盘,
地盘的圆心在文化资产上名为:“原日本海军凤山电信所”
而在地人则知道这里名做“海军明德管训班”。这里自二战以来一直由不同的单位进行情报、审查、拷问、监禁等机密军事活动的地点,近一百年来一直披覆着神秘、封闭的面纱;直至近来荒废、开放才真正揭开其面纱下灰暗的历史
综观凤山电信所的三个时代,
第一时期是日本海军凤山电信所,二战时期日本扩张本土范围、因应南进的战事而兴建当代设备最新颖的三大电信所;两座在日本、一座就是你眼前的这座碉堡与园区、共构成日本军事通讯的骨干。
如今日本两座皆已经毁坏殆尽、全世界只剩凤山有日本二战的电信所遗址,所以他才会被各界重视。而电信所不只是发送电报给前线、也同时拦截敌方的电报,因此电信所也兼具情报单位的功能,在这里设置了关押与审问犯人的设施,而这些设施与建筑由于国民政府接管其功用,所以幸运延续下来。
第二时期是凤山招待所,美其名为“招待所”,实则是海军秘密进行军事审判的地方,此时期被称为:“海军白色恐怖时期”。当时国民政府内部纷争不断、统治手法失当,加上许多军官思乡心切,使得大规模的将官兵“投共”风气蔓延。
为了整顿军心和压制投共的势力,展开了大规模整肃;而凤山电信所此时就是秘密关押、审判的场所,经由近代幸存者口述、更完整与指出电信所的使用方式与空间安排。至今文史工作者仍在完整这段历史中。
办公厅舍有一节复原了海军白色恐怖的“普通号”禁闭室。
内部实际上没有灯光,每天除了幽暗的牢房生活以外就是漫长的审问,在精神状态上造成不小的折磨。
第三时期,延续半世纪海军明德训练班。
在人人皆兵的年代里,军中不服管教、反抗、毒瘾、或精神上、各种问题的人,从禁足(假)、禁闭到情节重大进入军法审判以前、明德训练班是最后管束的防线,明德管不了才会送进军事法庭。
或许台湾每一位当兵过的男生都有听闻过明德训练班的种种轶闻;但现今那段历史仍所知有限。而当地人知道的,也只是半夜人静时从里面传出的打骂声与各种哭声而已。
自2001年训练班裁撤,这里就开始封闭、遗弃许久。直到2010年登录文化资产、才又逐渐打开封闭的大门。
胜利路彼端,是保持原样的海军明德训练班入口。
若没有挂上解说牌、或许多数人都以为这里始终是军事基地。
门内屏风写着“永远忠诚”;走过这扇大门后就是与世隔绝的另一天地了。
一入园区,右手边可以见到比一个人还高的水泥块。
园区里共有三座水泥块呈环状分布,而园区外,你看到的圆形地盘其实原本也都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泥基座,然而现在只能在东边农田才能找到部分遗迹了。
每一块基座上面都曾架有铁塔,并以钢缆串联起外围至园区内所有的铁塔,并最后汇聚于圆心、也就是大碉堡旁的圆心点铁塔。
从整个基座分布就可以想像以前庞大铁塔矩阵一样林立的壮观样貌,像是一个区域大的巨石阵。
左手边,第一栋长条型砖造建筑是办公厅舍,是日本时代兴建的建筑群之一。
在“海军白色恐怖时期”是审问室、牢房“普通号”与“特别号”的所在,
在“明德时期则是”营内的办公室。
长条状空间分隔成数个隔间,并有门与外走廊串联。每一个时代的相关设备都已经移除、仅其中一间由政府重现并展览“海军白色恐怖时期”的“普通号”;但展览遮住窗户、加上整个园区几乎没有灯光,所以看展要拿手电筒才能看得清楚。
另一座建物中山堂,开放为文化园区时将门窗、柱子上了鲜艳的颜色,在园区内格外醒目。建造年代资料里写道并非日本时期建造,内部是一个尚未开放进入的空广大空间,未来应该是作为活动使用。
园区内另一项宝贝是日本砖造老水塔。
内部还有锅炉可以烧热水!至于烧热水的用途小编想应该是园区内住宿需求吧!
上头红砖毫不凌乱、细腻地环状排列,历时近百年仍相当稳固呢!
特别拍摄水塔内部的大型格子梁,撑住了储水的的重量
大碉堡
大碉堡是电信所最大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物,亦是二战时期日本军事建筑幸存的样本,
以混凝土搭盖的三座半圆筒状建筑、外覆厚厚的土丘并植树,以防范盟军侦察与轰炸。
这里在日本时期是极机密的电信所,海军白色恐怖时期是环境比“普通号”牢房更恶劣的“山洞”,一直到明德时期则为部队驻扎基地与放置物品的库房。
如今里头设施都搬空、只剩建筑物空间本身了。
从大门口就可以直接隐约看到大碉堡的模样,早期应该有迷彩涂装,褪色后露出了原来砖造的颜色。
在这个距离可以看见圆形的排气孔与钢板保护的门窗,碉堡至今依然结构、形貌完整,让人惊讶当时建筑的耐用十足啊!
厚实的钢板保护住了门窗,连背景看到的砖墙也有足够的厚度,足见碉堡的坚固与军事上重要的地位,层层包裹住厚重的秘密。
近看每一块结构的对外通风孔,原本应该也有设备保护,
仔细看通气孔周围,连细节的砖造都处理得很精细啊!
回家后自制的大碉堡模型,内部空间是三座半圆筒状结构、中间并有通道相连。
它晦暗、像电影中坏人基地一样森严、刚硬又有殿堂一般的景观,是各类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今天假日下午就到访了四、五组人马,人气颇旺。
基本上内部还处于没灯光电力,但有人整理干净的地方,
尽管采光良好、照片明亮,但到访时最好带上手电筒、尤其是 a 区。
a 区是由很耐用的柳杉木地板分隔成上下空间,一半在某年毁于祝融、剩下烧毁的结构,但没烧毁的、近百年的柳杉木地板与楼梯却坚固依旧。
a 区的一楼有一半地区遭到祝融,烧蚀的木头至今仍未清除,全高雄我想大概也只有这里保留完整、没有清除的火烧结构了。
b 区由砖结构分成上下二层:下层分成数个隔间,照不到光而漆黑一片,一个人行动比较没有胆量探勘。
而上层经由 a 区入门的楼梯上去,从左侧通道即可到达。
根据动线推测可能是当年电信情报的核心空间,但设备已尽数消失了,仅留下中央圆孔上的抽风电扇和值得玩味的黑板。两侧的门洞通往隔壁 a、c 区。
c 区最为壮观,是两层楼打通的,殿堂一样的大型空间,停三辆坦克都没问题!
上方留有当年工作用的天车与天车轨道,还有明德时期做仓库用的相关标语。
圆筒中间的连结空间除了开门连通,每一面墙都有打出六、七个通气孔,这是当年的室内空调设计。
除了串连三个空间机能、也可以保持空气、温度的流通与平衡。
电信所除了大碉堡,还有另一处小碉堡,用途不明确。
小碉堡的内部则是一座高度较矮的半圆筒状空间,和防空洞相似,因为没有开窗所以内部有些阴暗。
在小碉堡外,大榕树攀附其上、周围是修剪过的草皮。如果不看电信所灰暗的历史,其实电信所内园区老树硕大、草皮维护良好,相当适合从事休闲活动。
禁闭室
凤山电信所后方,再进入一站岗哨内,就是深处的禁闭室建筑群。
每一栋几乎都建置于日本时代,当时功用早已不可考,比较确定是明德管训班时期用作禁闭室!
当兵被禁假已经糟透了,更糟的是被关在功能简陋闷热的禁闭室内,一待就是数天。
这座禁闭室称为单人禁闭室,室内仅有通风窗、水泥椅子和两座看起来像是排泄坑的地方。
厚重的铁门下有一送饭口,真难以想像禁闭时一个人无法交谈、无法做事情、甚至也没办法正常洗澡的禁闭时光。
现在取消了禁闭的规定,园区内的禁闭室多少开放让外人证明与想像禁闭的存在。
墙壁四周还保留有当时的软垫、以避免关押的人受伤
勒戒室主要关押烟、毒瘾,或是不服管教有自残行为的人,当时男性皆兵,各种状况的人都必须入伍,所以才有了明德训练班。
另一间较大型的勒戒室,碉堡一样的外观、里面空间都铺上了避免自伤的垫子。
这些空间或许看了心情沉重,但不可否认他们的确存在过。
就像保留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地点: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凤山电信所开放的目的就是希望让许多人知道台湾受伤的历史,以期望不再复制一样的悲剧。
海军电台
呈十字形状的海军电台,自日本时代以来到明德时期便一直以电信所、电台沿用至2001年荒废。
在日本时期对外称这里为军医院,他实际上是第二座电讯站(大碉堡是第一座)。在明德时期则是海军左营通讯站凤山发射台,是全区第二重要的建筑物。
到园区内还得再过一个岗哨才到达电台的园区
戒备森严重重,里头却相较宁静而绿意盎然。
没看错,台湾就是有这种仿佛电影中高机密要塞一般重量感神秘感十足的地方。
混凝土建造的庞然大物,全部开洞的地方都装上了吓死人厚的钢板保护。
吓死人厚的大门口,目测20公分的厚度更甚于大碉堡,真的像是金库大门一般。
没有厚厚土层防护、也只好用坚固的厚度来抵御外来攻击了。
地上的纹章显示了过往的权属,就和贵族宅邸一样。
此刻真像是走入高度机密的地点要准备打大魔王的感觉了。
尽管内部重要设机具都搬空了,中央的分电板面板和操作台还是留下来,在十字建筑的正中心屹立着,像是教堂、讲堂一样。
小编还是第一次走到这种要塞空间里面。右边楼梯下去是装设电缆的地方。
电台内尚存的发电结构,包含天车和抽风设备。
整栋电台内建发电设备,自给自足地提供电力给电台使用,
因此不用担心外在电力受到破坏时整栋电台无法工作。
行走时要注意脚下放置电缆的沟槽。地上电缆早已经消失无踪了。
离去电信所前不经意望见围墙上的涂鸦,这才感到电信所的惨淡过往早已经是过去的事。
它现在已经成为凤山唯二的“国定古迹”,综观历史丰厚的全高雄也只有五块地方列为国定古迹,从这一角度来看足见凤山电信所的存在的确连政府也相当重视。
但总归预算问题,加上他封闭而灰暗的背景,很难和周围社区有共鸣...
因此园区至今还没有适当的营造,并继续维持着过往一脉封闭废弃的形象。
现在的凤山电信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活动与人去注视,而不是让它继续沉没在过往的印象里。凤山电信所原本仅周六、日开放,但现在除了周二以外皆开放给访客参观。
别忘了注意安全、带着故事去深度了解这座神秘基地的背景吧!
凤山电信所周边
凤山电信所的原始范围除了园区本身,还有外围接收讯号的铁塔,如今还可以看到旧时铁塔分布的遗迹。
游逛完圆圈的核心地区,或许心情过于沉重,这时建议可以从门口出来,走到国小与电信所之间左边的小巷子。
经过小孩子喧闹的国小游乐场与电信所外墙、顿时眼前豁然开朗,是拥挤的凤山市相当难得的大面积农地。从空照图来看农田是从圆心呈现放射状分布到外围,相当有趣!
乡间小道绕上半圈、穿过开阔农田,是骑车跑步、观看农田、农夫与日落的好地方。而更有趣的是散落在农田的、电信所铁塔的黑色水泥地基。就是目前少数意外保留的电信所外围铁塔基桩。
原本电信所周围有全高雄规模最大的眷村,但现在已经拆除大多数范围。
到访的时候最后一区老村已围起了铁皮,而里面挖土机破碎的声音阵阵,整个区域最终也只有电信所幸存,其余的土地据说都将建成新住宅,整个地貌又将全部变成过去人认不得的地方。
究竟电信所独特的圆形规划与这片水泥基座散落的农田,最后到底能否幸运留存下来呢?
几日勤跑凤山,越来越发现这座城镇除了凤山旧城之外的另一种风貌,那些从前是禁区或者当地人没事不会想进入的地方,如今都已经慢慢成为受到注目的地点。
走入其中或许风景没有想像中那么美,甚至有些地方尘土与荒草漫漫,但经过资料阅读、再细看每一块风景,你或许就能发觉,甚至期待他以后会有更好更多的可能。
我期待两年后,能够看到这些潜在的可能,变成凤山的另一种魅力。
看更多~~《听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