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裕华、蔡清徽,摘自《遇见世界十大教堂:建筑师带你阅读神圣空间》,时报出版
重视在地化 鼓励参与
水晶教堂的出现,有其时代发展的背景因素。1962 ~ 1965 年,由教宗约翰保禄二世召开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其中一项决议为鼓励会众参与敬拜仪式,此一决议帮传统教堂建筑型式注入新的活力,教会的新型式重新被思考,比方长得像飞碟的巴西利亚主教座堂(Cathedral by Oscar Neimeyer in Brasilia),圆形挑空的大空间,没有所谓圣俗空间的区分,屋顶下人人平等。
随即,在天主教廷召开的利物浦主教座堂竞图案中,由圆形大空间获奖。综观整个1950 ~ 1960 年代,虽然教堂型式不断演变发展,但教会的形式和属灵意涵也广泛受到讨论,罗马教廷对此议题也采取前所未见的开放态度,信仰的在地化受到重视,尤其在新兴发展国家,像是与西方传统有别的南美洲、亚洲等基督徒和天主教人口快速成长的区域,诠释神圣空间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勇于脱离传统 拥抱新思维
1975 年,在现代风潮吹袭及媒体崇拜席卷下,美国加州橙县舒勒(Robert Schuller)牧师打算为教会兴建一座新教堂,这位早期曾租用露天电影院做为信徒聚会场所的牧师反复思考“一座能容纳现代功能的教会应具备怎样的特色?”、“完全没有墙的教堂,看来又会像是什么样子呢?”
舒勒牧师喜欢在头顶蓝天、脚踏绿地的环境里讲道,他觉得这样会与全能的上帝更无障碍地接近。他希望能用透光的清玻璃建造,就能常见到蓝天,他和名建筑师菲利浦.强森讨论如何兴建出这样的教堂,强森一贯的建筑风格鲜明,又被称为“玻璃与钢构大师”。当牧师第一次看到强森为这座新教堂设计而成的模型时,他远远观看,并发出赞叹“多么像一座水晶教堂啊”!自此之后,教堂被冠上水晶之名。
再回头看美国,随着移民和人口成长,基督新教信徒不断增加,新教移民人口主要来自英国,以及爱尔兰、苏格兰等归信新教的国家。随着美国势力崛起,亦成为新教传教运动的大本营。基督教也影响了美国的制度,1980 年代,在雷根的经济扩张政策下,美国的经济、宗教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勇于脱离传统的水晶教堂于1980 年问世。于美国生根的基督新教,急切地切断过往的传统束缚,全心拥抱一个新的礼拜模式、一种新的信仰表达。
水晶教堂为建筑大传统下的“国际风格”的追随者。国际风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十年(1940 ~ 1980 年),随着逃离纳粹政权的德国建筑师葛罗培斯(Walter Gropius),以及密斯.凡德洛登陆北美。
这一派主张“功能决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强调“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刻意略过建筑寄托精神和情感的功能。以极端理性逻辑的组织,重视将空间系统安排有序,以最佳合理化和最低限度的浪漫语言交织出建筑量体,建筑风格不具地方文化特色,要求放诸四海皆准,营建上,运用可以标准模具生产的材料,例如钢构、玻璃面板、混凝土板等。
来到北美后,密斯在芝加哥一地盖了重点高楼建筑,也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系系馆盖了一栋具代表性的建筑,以理性的钢构、玻璃和透明简易的平面著称,树立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典范,影响了那一代的年轻建筑师,其中之一即是菲利浦.强森。
Data
座 落 │ 美国.加州加登格罗夫市(USA / Garden Grove, California)
规 格 │ 69 长×47 宽×42 高(米)
建筑期 │ 1977 ∼ 1980 年
建筑师 │ 菲利浦.强森(Philip Johnson)
型 式 │ 现代风格与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
上班、上课超级闷,好想旅游去?
下载“ETtoday新闻云APP”带你一起键盘旅游→
iOS:https://goo.gl/rmIDdx
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