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茶叶
据《安徽茶经》介绍。早在宋朝,全椒就盛产“南谯茶”,明代《南京户部志》载,成化三年(1467年)南京供用滁州茶叶二百斤。民国时期,滁州有“云桑名茶”。可见滁州的茶叶有较悠久的历史。建国后,在施集乡建立
襄河古桥
襄河古桥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襄河古桥位于滁州市全椒县,年代为明清、民国。
全椒太平桥原名贺鲁桥,因为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在此造橹。清康熙后改名为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修整过。太平桥原为石拱型单孔桥,建国后改为木面桥,后在桥上增铺了砂土。传说刘平作全椒县令时,刘平将朝廷拨下的建城款购买粮食救济灾民,结果被罢官获罪,押解京城问斩,全椒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太平桥,此时恰为正月十六。此后,每逢此时,百姓必到此桥焚香燃竹,追念刘平。后渐渐衍化成走太平。全椒一直有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宗檩《荆楚时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新的太平桥采用三跨连续梁廊桥方案,桥梁跨径为101米,桥面宽16米。其中,中间桥面为8.8米,两侧廊道各3.6米,采用花岗岩石板铺面。新桥桥墩采用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布置四角重檐亭4座,主墩位置的横梁和桥面各加宽2米,形成观景平台。而中跨桥面两侧布置连廊,构建“廊桥回檐亭”般既具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太平桥。全椒走太平传承至今,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太平桥为一座古桥,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故称为贺橹桥。后改名为太平桥。永乐初年,全椒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山峰(笔峰)加高,便能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带领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高,恰巧一总旗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于是诬告全椒人谋反,永乐帝欲派军队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东门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也是为了纪念这位敢为全椒人鸣冤的官员。**新太平桥夜景老太平桥原来的太平桥重建于1992年9月,1994年2月竣工。太平桥系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悬挂着题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扁额。桥势若长虹卧波,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不愧为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传说刘平作全椒县长时,刘平将朝廷拨下的建城款购买粮食救济灾民,结果被罢官获罪,押解京城问斩,全椒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太平桥,此时恰为正月十六。此后,每逢此时,百姓必到此桥焚香燃竹,追念刘平。后渐渐衍化成走太平。
2012年,襄河古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积玉桥。
保护范围:桥西北20米,西南25米,东南至老柴油机厂20米,东北至半边河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20米。
(2)涌金桥。
保护范围:东南至全椒中学东校区路14.6米,西南至襄河镇米厂13.7米,西北至全椒中学河边公园12.9米,东北至全椒中学宿舍区17.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20米。
(3)宝林桥。
保护范围:东南至小南门路口居民房8米,东北至凤凰街路口居民房20米,西北至居民房(教堂旁)20米,西南至居民房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20米。
(4)红栏桥。
保护范围:东南至襄河中医院东门门诊30米,东北至襄河镇居民楼30米,西南至红栏桥门诊25米,西北至袁家湾街巷口8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30米。
(5)白汪桥。
保护范围:东南至居民楼25米,东北至柴油机厂二分厂建筑15米,西北至十字路口居民楼15米,西南至花园行政村居民楼1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20米。
(6)拖板桥。
保护范围:西北至古河湾街居民房30米,东北至调味品公司宿舍28米,东南至袁家湾居民区50米,西南至半边河(袁家湾街口)居民房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20米。
(7)襄河古河道。
保护范围:城内河道两边各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20米。
据《安徽茶经》介绍。早在宋朝,全椒就盛产“南谯茶”,明代《南京户部志》载,成化三年(1467年)南京供用滁州茶叶二百斤。民国时期,滁州有“云桑名茶”。可见滁州的茶叶有较悠久的历史。建国后,在施集乡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