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是中国贵州省石阡县当地各族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石阡县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气候温润,境内与周边皆无大规模工业污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
凯峡河原始生态漂流
凯峡河原始生态漂流
凯峡河原始生态漂流位于贵州省东部的石阡县石固乡境内,石阡地热资源丰富,素有“泉都”之称,临近重庆市、湖南省的怀化市、凤凰等地,与镇远、梵净山同属贵州省东线旅游精品线路。
凯峡河原始生态漂流具有“冷漂热浴”(冷水漂流,温泉洗浴)的特点,沿河两岸风景迷人,是一个高档旅游区,具有优质的服务,景区内信息化程度非常高,配备英特尔(intel)迅驰(centrino)无线上网服务。
凯峡河原始生态漂流长12公里,植被完好,峡谷幽深,滩多水急,瀑布水帘随处可见。沿河两岸,奇花异草,古树密茂,阿娜多姿,是保存较完好的自然生态盆景园。至上而下,时儿急流险滩,时而幽静峡谷,河水清澈见底,鱼翔浅底,蝶戏水面,山色倒影,美不胜收。凯峡河沿岸保存着完好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华文木,这些文木,有的树干全部伸向河面,有的则干脆生长在一块大石头上,千姿百态,处处是美景。乘船从树枝下慢慢的漂过,欣赏着自然生态盆景园的美丽,让人赏心悦目,恍若置身世外桃园。凯峡河原始生态漂流惊险刺激,落差8米以上,滩长不足50米的惊险处有10多处。最最惊险处落差6米,滩长仅10米,惊心动魄,有惊无险,让人真正的享受到漂流的热情与刺激。凯峡河上游的高桥瀑布风光更是美丽迷人。地下水在悬崖的中间找到一个溶洞作为出口,奔涌而出,分两个部分流入河里,一边是漂亮秀丽的瀑布,一边是涓涓的溪流。乘漂流船从秀丽的瀑布下面经过,让瀑布从头顶直冲下来,仿佛变成了快意江湖的侠客,仰头痛饮,其情是那样的真切,其景是那样的美丽迷人,其意是那样的令人神往。瀑布下游8米河面的上方,高高的横跨着一座石拱桥,此桥被人们称之为“高桥”。高桥建于清朝中期,相传,一大户人家,无子女,为积公德,造福当地群众,拿出所有的家产后,还到四面八方去挂公德(民间用于慈善活动的一种筹款方式),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修建了此石桥。在修建高桥的过程中,先是把两岸的参天大树砍倒,让大树的树干横跨在河面的上方,然后站在横着的树干上进行施工,施工用的原材料全是石块和石灰。石块经石匠凿成长方形,和着石灰(用石头烧制而成的白色粉末),一块一块的用人工进行搭建。在当时,从印江界到石固赶集需要走很远的路,交通极为不便,并且在下雨涨洪水的时候根本过不了河。此桥修建后,大大的改善了两岸的交通状况,此桥现在仍在继续使用着。凯峡河下游地下热河温泉的疗养效果神奇。温泉水由溶洞中流出,洞长204.6M,洞体最高40M,低者0.5M,最宽处15M,最窄处0.5M。水温34℃,流量47.3升/秒,硬度0.277—0.282克/升,总硬度12.70—12.89德国度,含微量元素锶12.1毫克/升,钡0.36毫克/升,氡10.65—18.69埃曼,硅酸16.47—22.53毫克/升,水质优良,可以直接饮用,更是适合疗养。
漂流结束后,顺着溶洞进入到地下热河泡泡温泉,享受温泉的疗养,使人浑身舒坦,那种感觉真是奇妙无穷,让人留连忘返。在凯峡河漂流,可以吃地地道道的农家饭,可以亲自到地里去摘自己喜欢的原生态蔬菜。可以住在农家,享受自然的宁静,晚上的时候,坐在小河边的沙滩上数星星,看着夜空那飞闪的流星,那种情景,就是一幅漂亮的画卷。
在凯峡河漂流,可以看见成群结队的觅食的飞鸟,还可以看见那成双成对的鸳鸯,触景生景的你,定会增加对心爱之人的爱恋,你的爱情也会天长地久。
凯峡河原始生态漂流价格为128元/人,漂流途中有各种特色风味的烧烤,品尝特色烧烤,意犹未尽,其乐无穷。
石阡苔茶是中国贵州省石阡县当地各族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石阡县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气候温润,境内与周边皆无大规模工业污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
泉都碧龙茶产于贵州石阡县。品质特征: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内质香高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亮。石阡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明清时代石阡的茶叶曾被选为贡品。泉都碧龙茶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指导下
石阡苦丁茶泉峰百花牌苦丁茶系采用木犀科女贞属植物为原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加工而成,该植物生长在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主脉、海拔800-1000米
贵州绿茶生长在全国唯一高海拔、低纬度、寡H照的贵州高原。奇特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它优异的品质。海拔较高,气压也就相对较低,极其有利于茶叶和芳香油的形成。同时贵州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都是云雾缭绕。这也正好适
贵定云雾茶历史悠久。据清康熙《贵州通志》(1673年)载:“贵阳军民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土人须其叶大乃采之,焙制无法,味不佳,近亦有采芽以造者,稍可供啜。平越军民府,茶出新添、阳宝山。”《续遵义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