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化研究学者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非常重视过大年,皇宫的大年习俗充满了贵族色彩。
在清王朝入关前,每年进入腊月,皇宫上下就纷纷忙碌起来。清宫过年放爆竹有讲究,自腊月二十四以后,皇帝从寝宫出来,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祭灶是清代宫中重大祭祀活动之一。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要在清宁宫煮祭肉的大灶前祭灶神,供品多达32种。祭灶这天晚上,亲王、郡王、贝勒等大员在内廷有值宿任务的,也都给假回家祭灶,以级别较低的大臣代替值宿。除夕夜也是宫中帝后妃嫔团聚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使威严的帝王之家也显露出难得的家庭温情。民间除夕夜吃饺子是在子夜时分,但皇帝那时要祭祖礼佛,所以天子要到凌晨3时后才能吃上饺子。
武斌教授说,现在社会的春节团拜会一般在过年的前一两天举行,水仙一盆、清茶一杯。但清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起,正月初一就要举行隆重的元旦庆贺大典,除在御殿受贺外,还要在清宁宫举办皇帝内廷家宴。
武斌说,民间过大年要贴门神、贴春联,清代宫廷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皇家的门神、对联是挂而不是贴。春联不是用红纸,而是用白纸或白绢书写,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书法最初用满文,清中叶后改用汉字。清宫所挂门神均先装裱在安有铜饰件的框内,在粗绢或布上绘制,用黄绫沿边。门神有4种,即金武门神、五谷丰登文门神、福寿双全仙子门神、童子门神。
古时过年其实从腊月23就开始了,长达一个月。一般人认为,皇帝过年一定是比平时更加山珍海味一番。其实不然,清朝皇帝过年重点吃的是饺子!
清朝皇帝过年吃饺子是清宫中极其重要的习俗。有人说这是迎合汉文化中“岁更交子”典故,其实是清朝皇帝入关不忘祖宗的表现。
清入关前,满族人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和大漠一带,食品主要以肉类和奶类为主。面粉之类的粮食显得很珍贵。每到过年前,满族人包好许多饺子贮存在大缸里冷冻,自除夕夜开始吃饺子,连续十几天不间断,表示吃隔年饭,年年有余的意思。虽然建立了强大的满清王朝,全国物产丰富,但清代宫廷过年一定要吃饺子,将这满族习俗延续下去,而且吃的仪式十分隆重、繁琐,以示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水饺是汉人的说法,在清宫中称为煮饽饽,煮饽饽中包有金银。皇帝御膳中的饽饽,碗上面的一两个便是金银饽饽。端给皇帝的饽饽,虽然强调不知其中是否有金银饽饽,但预先都会设计好,让皇帝自然能吃到,皇帝吃到金银饽饽,龙颜大悦,表示吉利。
除夕之夜,皇帝在宫内要进行许多赡拜活动,清宫规定,春节前后,皇帝出门、入门都放纸炮作前导,御膳房根据炮声远近,判断皇帝行踪,掌握煮饺子的时间,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就煮好出锅,即刻端上膳桌,太监立刻传:“送万岁爷煮饽饽一品。”春节日,宫中讲究吃素,饺子也必须是素馅的。因为皇帝信佛,故而皇帝吃的饺子与敬佛的饺子要同一锅煮出来,以求一年平安、素净。用膳的桌子、餐具也极为讲究,嘉庆四年皇帝吃饺子时用黑漆描金葫芦图案的“大吉宝案”桌,用象牙包金筷子。皇帝坐稳后,首领太监捧进红色雕漆飞龙宴盒1副,内置“三羊开泰”瓷碗两件:一碗内装索馅饺子6个,另1碗内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各1枚。首领太监将饺子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然后跪下道:“请万岁爷用煮饽饽。”皇帝用毕,小太监用瓷碟盛饺子一个、红姜1块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
想想当时的皇帝,过一回春节主要吃饺子,也是令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