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最近,一款网络游戏获得了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肯定,纳入了武汉小学教材范围。赞同者认为,理性的疏导更有利于解决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这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反对者则认为小学生自制力不强,网游进了教材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理直气壮地玩游戏。还有人认为,双方的观点都没错,教育管理者的出发点和创新精神也是好的,但是,如果辅之以更加审慎合理的入选程序、广泛吸取民意和评估纠正机制,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共识,而不致引来如此对立的分歧。
正方:正面引导才能防范负面引诱
童意(华侨城读者):不同的时代,儿童玩不同的游戏。上世纪五十年代玩藏猫猫,六十年代玩跳皮筋,二十一世纪的儿童多半玩电游。回想当年不也常有玩得忘记写作业、忘记回家的事吗?儿童的天性就是玩游戏。笔者认为,把好的电子游戏编入小学教材是件好事,不要一谈电游就因噎废食。对儿童玩网络游戏要像大禹治水,重在疏而不是堵。多推出好的对儿童益智益德的游戏,才能对儿童起到教育引导作用。
李建波(河南读者):有研究表明,6至14岁是一个关键阶段,处在这一年龄层的青少年容易接触网络游戏,在这个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而网络游戏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最好选择。如果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网络教育跟不上,学生极易把网络游戏作为“避风港”。在我看来,网络游戏走进小学课堂,表明教师和家长对网络游戏有了更正确的认识,从而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法。
反方:给了孩子沉迷网游正当理由
吕京霞(龙华读者):小学生心智才刚刚启蒙,自制力更可想而知,稍不留神就可能迷上网络游戏,要矫正过来,则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和心血!武汉竟然把一款网络游戏选进了教材,也许这款网络游戏真的有过人之处,但游戏再好它还是游戏,照样会上瘾!有了学校的推荐,孩子将来玩起游戏来会不会更加理直气壮?会不会对家长的苦口婆心更加不当一回事?
管桂姣(福田读者):网络游戏被公认是“电子海洛因”,尤其是未成年人容易成瘾,对其身心发育不利。武汉把一款获得了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肯定的网络游戏纳入该市小学教材范围,我就得多问几句了:请问是依据什么标准判定该款网络游戏符合入选小学教材的标准?是否得到了更多权威机构的认同?是否征求和听取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家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考虑到了可能引起的种种负面影响?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应该得到解决。
建言:网游教材尚需观察评估
赤子之心(网友):这套进入了小学教材的网络游戏益处大或是害处大,现在听到的还只是片面之词。因此入选教材之后还需要有合理的试验和科学的评估机制。应该进行小范围教学实验以观察效果,邀请部分家长和相关专家参与其中观摩探讨。总之,教育部门如果态度更审慎更科学,就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万阕歌(江苏读者):与其反对孩子玩游戏,不如齐心协力多设计些适合孩子玩的游戏,尤其是益智类游戏,达到寓教于“玩”。比如在电脑刚刚走入大众生活的时候,我曾买过一个学习机,里面有个学习电脑打字的游戏,我在玩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学会了五笔、拼音等多种电脑打字方法。让孩子既通过玩游戏学到知识,又能喜欢玩这样的游戏,那不是更好吗?
难道不写入教材,孩子就不玩游戏吗?
教材编写者面对公众的质疑给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回应,“难道不写入教材,孩子就不玩游戏吗?”这样的反问看似很有力,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不写入教材,固然不能禁止孩子玩游戏,但写入教材就可以控制孩子玩游戏吗?
就教材选用看,网游教材肯定有市场,可能受到学生热捧,但实用的、受欢迎的未必就是合理的、科学的,到底可行不可行,不能光听专家的,这有待实践的反复论证。如果实践不予认可,这就是占有稀缺的教学资源,不仅浪费资源、耗费钱财,而且还牺牲学生的宝贵时光,甚至助长不良习气。
事实上,不光网游教材如此,当下教材编写机制普遍存在泥沙俱下的现象。新课程的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但现实是,越改课程越多,教材堆得越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编写把关不严。新教材铺天盖地、但别字病句俯拾皆是。结果编者如云如织,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到头来教师无所适从,焦头烂额;学生苦不堪言,心力憔悴。
网游进教材提醒职能部门完善教材编写机制,规范教材编写市场,反复论证、公开程序、多方利益博弈等都不失是好的应对之策。
最新最全网页游戏相关报道,尽在白领玩网页游戏 www.57y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