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但极少读武侠或者玄幻,有人说,武侠是成人作品的童话,我觉得这话旱灾点子上,童话很美丽,很浪漫很温馨,但离现实太远了。江湖也很美丽,有多情的侠客痴情的女,却抵不过那刀口锋上一缕顽血,硝烟之中,女人像花一样陨落,男人像剑一般折断,我们每个人都身在江湖,却又远离江湖。
若非一位之交的极力推荐,我绝不会想到去看《诛仙》。
于是,就这么个不期然,让《诛仙》闯入了我的视野。奇瑰的想像,宏伟的气势,雅致的语言,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
在那十数卷隽永着泪与笑里文字里,多少的未曾意料千回百转!
其中有情义:看似无坚可摧的情义后面隐藏着背叛,表面的背叛后却又有磐石不移的情义。
其中有佛有魔:似铁的佛颜里突现神魔的狰狞,魔者的狠辣下又藏着多少脉脉温情!
作者笔下,张小凡是平凡人中最完美的形象,资质平凡,却心地善良,孤独倔强,却有着一颗高傲的心。
《诛仙》虽已远去,但谁能忘记改变小凡一生的、普智与苍松间那场波澜诡诘的斗法?谁又能从"万人往"潇洒无伦、笑傲苍生的王者脸上读出鬼王与长眠的女儿独处时,那哽咽的半分啜泣?
萧鼎的笔,是清水里的一株红莲,在水墨山水般淡淡的背景写摇曳这他的数叶菡萏;没有太多浓墨重彩的渲染,恰似一道清清的浅流,慢慢地汇成一江大川,不经意间就渗入了人的心底。
起首两节的平铺直叙,接着奇峰突起的灭族惨祸把《诛仙》推入小小高潮,冥冥中已然预示着看似平凡的张小凡一生的坎坷多变。
如果只是一个祸起-学艺-复仇的简单故事,流俗的情节很难满足我们已被网络养得万分挑剔的胃口!《诛仙》的高明处便在于,把许多武侠小说用滥了的"恶善神魔交替"一番俗套和庄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道家思想融合了起来。苦苦追寻的真相,一朝揭开,却原来,造化弄人啊!小凡拼却性命只为遵守对普智临终时的诺言,可成就自己一切的师尊竟然就是夺去几百条生命的罪魁。正道本来是恩义的化身,哪知晓高不可攀的凛然下面,沸腾着几许仇怨!莫说正邪的誓不两立、佛道两家的隔阂,就是青云门中,也有多少解不开的死结。没有一百年前对万剑一的不公,何来苍松在青云大殿上的临敌背叛?没有苍松为报仇勾结魔教而让正道面对的覆灭危局,道玄又何必动用威力无穷的古剑诛仙?没有垂死的普智同时传给小凡的大凶之物"噬血珠"和佛门神功"大梵般若",当年那无知的村野孩童怎会卷入正与邪的纷争?可是,命运里没有"如果".都说道心如水,佛法慈悲,白道领袖道玄的戾气却让令他宁可错杀、也决不放过。漫天芒落如雨,天地何等肃杀;诛仙剑下,小凡的命运看似注定!
人生一世,因缘宿命,冤冤相报;上一个仇恨衍生出下一个恩怨,就连拥有诺大法力的人,都一样被上天的翻云覆雨手所拨弄。张小凡本是无辜,也要为环环相扣的宿业偿还!
可是……
是谁,那般温柔地祈祷?“九幽阴灵,诸天神魔,以我血躯,奉为牺牲。”
是谁,那般决绝地凄美?“三生七世,永堕阎罗,只为情故,虽死不悔!”
当鬼厉问出“你这又是何苦?”
忽然想起那阙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若说碧瑶之悲,让人悲铭五内、狂歌痛饮才能消解,陆雪琪之悲就是淡淡的,淡淡的忧伤,连绵不绝地刻在眉间心底,无从消解。
然而,萧鼎纵才,《诛仙》再好,却仍逃不过虎头蛇尾的草草收场,《诛仙》在最后又狠狠地把读者耍了一把,过去的许多悬念根本没有一个解开过,大家从迷中来,依旧从迷中去。书中人物的性格在最后感觉更是有如脱胎换骨的变化,真不敢相信《诛仙》就这样子结束了,或者萧鼎同学已经厌烦了这么多年来尽写一部小说,又或者是不希望《诛仙》太厚了让大家买不起?且不说,九尾天狐探访南疆,所得知的秘密不了了之;鬼先生死前对鬼厉所说的那句“青云后山”,也没有了下文;而碧瑶躯体之死也是在乱中了结。更不能让人接受的是,明明青云山上四处天机锁已被破坏,最终张小凡又怎么能驱动诛仙间阵呢?而本该是华丽无比的最后一战,虽然章节名称就叫诛仙,但是却一点也不诛仙,写作手法不似以往那般铺张,甚至只是草草结尾。除了最终的尾声令人唏嘘外,这结尾的过程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许,从在狐岐洞中鬼厉没有去揭开死去的鬼先生的面纱那刻起,《诛仙》就注定了草草收场的命运。显然作者已经不想在横生枝节,也无力去应付了。
或许萧鼎自己也没有那种能力再来构划一个故事,只能用这样的结局来说是自己闭门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真是在这拖沓的连载过程中慢慢磨掉了自己的才气。
有人可以以一本小说确立自己的不朽地位,就像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原来的曹氏结局也有出来,但是萧鼎,却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宣告着自己的江郎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