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鲁国不但弱小, 而且很快就灭亡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是稷下学宫。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
说明:游戏中的稷下学宫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不是春秋时期称霸的姜齐的齐桓公姜小白——小白,汗!这个名字,放到现在是要被笑话的……),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楚国——庄王台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郢”,因在纪山之南,后人习惯称之为纪南城。
春秋时最大的霸主、名垂史册的楚庄王为安抚惶惶不安的列国君主,于纪南城东北隅筑有规模不算宏大的“庄王台”,邀约诸侯来此相会,以博好感,赢得其心。庄王也因此威望日重。后人遂称此台为钓钩诸侯之台,故又名钓台。
说明:游戏中的庄王台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中最后一个霸主。有一年,楚国和晋国打仗,楚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威振九州,各小国诸侯对楚国十分畏惧,怕楚国出兵攻打他们,灭了他们的国家。楚国有一个大臣向庄王提出建议,筑一个大层台,在上面阅兵,让各小国诸侯知道,楚国兵多力量大,使他们自动来纳降称臣。
庄王有意问:“你说说筑多大呢?”
大臣马上说:“起码比您刚做国王时修的那个台大,这样才能显示楚国的国威。”
庄王听了,直摇头,说:“决不可那样!” 楚庄王说:“台一定要筑,但只能筑一个小台!”
大臣问:“筑多高呢?”
庄王说:“能看见纪南城就行了。”
“筑多大呢?”
“上面能摆几桌酒席就可以了。”
层台筑好之后,庄王亲笔写好请帖,派大臣去附近各个小国,请请侯到纪南城庄王台赴宴。接到请帖,各小国诸侯心里都很惊恐,不知庄王在耍什么把戏,但又不敢不来。来的时候,一个个愁眉苦脸,一踏进楚国的国土,心神更是不安,接近纪南城,就象老鼠怕见猫似的。可是,哪知楚庄王不嫌他们国小势弱,一律以礼相待,亲自带着乐队,到纪南城外去迎接他们,肩挨肩,手牵手,把他们一个个请到台上喝酒。庄王态度真诚、热情,又是敬酒,又是奉菜,和各国诸侯平等讨论天下大事,他们哪里还有什么担心受怕,倒是有点受宠若惊,对庄王心悦诚服。于是,各诸侯心甘情愿,异口同声推举庄王为他们的盟主。这样一来,楚国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庄王的威望也越来越高了。
此台现存高6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如今登台远望,庄王遗风犹存。城中部有制陶窑址,且都与水井相连。城西部为金属冶炼作坊区。游览纪南古城,最佳去处当数北城墙。透过那横亘于阡陌沃野之上的壮阔城垣,呈现在眼前脑际的依然是昔日古都的泱泱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