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争,豪强横行。乱世出名将,乱世出名器;湛卢,巨阙,鱼肠,干将,莫邪。。。神器破天而出,仁者剑试天下!
说明:游戏中的铸剑坊
战国时期郑城内的铸铁手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韩国的冶铸铁技术,在列国中处于较领先的地位。最著名的有西平的棠谿,南阳的宛冯(今黄河北温、沁、济源一带)。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战国时期著名的棠溪、龙泉、干将、莫邪等名剑均在此铸造。
《战国策》中对韩国军力的概括是“精兵二十万,厮屠十万。”韩国在武器装备上也可能是战国时代最优秀的。
史书上说过:“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天下宝剑韩为重”。韩国的冶铁技术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之一。而其弓弩的制造技术更是另人刹意。有段材料显示,韩弩最大射程达到六百步,这大约是五百多米,如果属实,那么韩弩的射程与后世弩机的颠峰之作、宋代的“神臂弓”(一种弩)相差无几,远超过秦弩和后来的汉弩。而对于韩军强弩的精确性曾有这样的描述“远者掩其胸,近者远其心”,也就是说在远距离上,韩弩通常直中对手胸部,而近处却能直接命中心脏。这同样也是对韩军士兵优势的射击技术的一种反映。此外,也有韩军使用铁甲建立重型步兵的记录。
而今据考古发现,西平出山镇发现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冶铁遗址是西平县出山镇李园沟村村民在修路时发现的,此处距酒店战国冶铁遗址只有数千米,出土的冶铁炉只剩底部,距地表60厘米,直径50厘米,显露部分高11厘米,炉壁内为红烧土。经省文物管理所专家初步判断,该炉为战国时期的冶铁残炉。这一发现为西平县乃战国时期著名冶铸重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将为我国古代冶金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魏国——禹王台
战国时期,开封称为大梁,为魏国后期的国都。禹王台,又名古侯台,位于开封城东南,相传春秋时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过乐曲,最早曾叫“吹台”。 晋国大夫师旷,是春秋时代非常有名的人,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博闻多学官至太宰,他的事迹屡见于先秦各种撰记。
说明:游戏中的禹王台
师旷从小就特别聪明,酷爱抚琴,后人称他为乐圣绝对实至名归。最开始的时候师旷老觉得自己在音乐上没什么长进,就一狠心用艾叶把眼睛熏瞎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易,由于多视。”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音乐最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后来因开封屡遭黄河水患,人们怀念大禹治水之功,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在古吹台上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从此,这座古台就叫禹王台了。
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次子刘武于大梁,为梁孝王,封疆初都于大梁,后迁睢阳(今商丘)。梁孝王喜好同墨客吟诗吹弹游乐,为此又增筑吹台,并在吹台兴建殿字亭楼,种植名贵花木,修建成一座豪华的园林,称为梁园,又称兔园。入冬,梁园万树银花,玉宇辉映,风景如画,景色迷人,故“梁园雪雾”成为汴京八景之一。梁园后因战乱而荒落。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在台上建碧霞元君祠。古吹台的建筑,在明清时期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禹王台南台阶下面入口处,是一座门楼式牌坊,上写“古吹台”三个大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河南地方官何煟书写。
今日禹王台上,经过修葺后主要建筑有禹王庙、三贤祠、水德饲和御书楼等。
秦国——秦陵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说明:游戏中的秦陵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尽管我们现阶段还无法窥见其地下陵墓的恢宏壮观之景,只能通过梦幻的想象,虚拟的图像来模拟我们心目中的秦陵,然而已经挖掘出土的部分无不向世界证实着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不仅仅是座帝王之陵,更是一个古人凝结着智慧与力量的奇迹。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