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关村在线 杨佳
第1页:业界曾经的老大——ATARI
商业竞争,适者生存,大公司吞并小公司的例子比比皆是,游戏圈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游戏界,大公司就纷纷“合并”,而小公司则只能沦为他人的收购对象,这种“大鱼吃小鱼”的事很多,在上次的《5大合并公司》之后,今天再给大家介绍几个曾经辉煌但最终难逃收购命运的欧美游戏大厂。
ATARI
雅达利,在游戏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立于1972年的美国,在游戏产业的萌芽阶段,他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街机游戏《PONG》,虽然游戏跟打台球差不多:球随后往其所在的那边底线移动,每个玩者必须操控球拍将球击回给对手。游戏卖了19,000台,其他公司竞相效仿。
而不少中国骨灰级玩家都接触过Atari 2600这个主机,他的年代比老任的FC还要早,选择游戏时,需要调节卡带上的“开关”,而控制器为一个摇杆加一个按钮。在那些马赛克组成的游戏中,不少玩家经历了电子游戏的启蒙阶段。
经典的《Pong》
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引发了游戏史上著名的“Atari Shock”,使整个美国的游戏产业受到重创,加之FC在日本的崛起,导致美国丢掉了游戏老大的地位,Atari公司期间经过多次重组,也出过不少主机,但都没有什么作为。
此后,Atari放弃硬件,专心制作游戏,但公司没有一款足够响亮的世界级作品问世。在这期间,Atari与Bandai关系密切。我们熟悉的《龙珠》游戏系列,有不少都是由Atari负责开发与代理。
ATARI曾开发过几款龙珠游戏
2008年,NBGI收购Atari欧洲分公司(之前母公司为Infogrames Entertainment)34%股份。2009年NBGI正式收购Atari欧洲分公司,巩固其在欧洲的游戏与网络业务。而美国总部,目前还保持独立,成为Atari的唯一总部。可以说这样一个传奇大厂,还是没有完全沦为他人的子公司。
第2页:《古墓丽影》开发商——Eidos
Eidos Interactives
中国玩家很熟悉的一家公司,1990年成立于英国,成立初期经营影片压缩技术,1995年进军游戏界。通过此后几年不断扩张,其下拥有很多小公司的股权,成为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公司最终名的代表作《古墓丽影》系列成为游戏史上的经典,主角劳拉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冒险者,其形象甚至超过了众多知名人物,曾多次超过真人,入选“性感女星”“最具影响力女性”等奖项。除了《古墓丽影》,Eidos的《冠军足球经理》系列也深受球迷玩家喜爱。
大美女 劳拉......
从2000年开始,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过度依赖《古墓丽影》与《冠军足球经理》等少数品牌,但这些作品又缺乏足够的创新,导致软件销量大减。此后公司经过小规模重组,但依然没有改善。2005年,由于业绩不佳,Eidos被同在英国的游戏公司SCi收购,成为子公司。
劳拉也来越漂亮但Eidos的钱越赚越少了
2009年初,日本RPG巨头SE看中了Eidos,SE的英国子公司SQEX LTD.开始公开买取英国Eidos公司的股票,对Eidos公司进行收购。在此之前,Eidos公司董事会已经通过了此次收购计划。
Eidos获得了《冠军足球经理》的版权,但此游戏并不是真正的“足球经理”
SE曾经承诺会保持Eidos的“独立性”。但根据最新消息,在SE公司合并了包括Eidos在内的多家欧洲工作室以后给了他们统一的命名,即“Square Enix Europe”,而Eidos北美分布则直接被“Square Enix”取代。
第3页:《毁灭战士》缔造者——id
Id Software
电脑游戏领域神一样的公司,全世界公认FPS游戏的始祖,公司在1991年2月1日由John Carmack等人创办,借助之前《Commander Keen》的成功经验,1991年4月,电脑游戏史上第一款高速动作的3D第一人称视点射击游戏《Hovertank》诞生。年末的《地下皇陵》首次出现了“端着枪的手”,成为日后FPS游戏的一大标准。
真正让Id走向业界之巅的是1993年的《Doom》(毁灭战士),它使用了包围游戏角色的3D环境绘图、多人游戏支援。游戏利用共享软件的方式传播,在两年内达成约一千万次的下载,使游戏的模式通俗化,并且产生了一股游戏的次文化;由于它对游戏工业的冲击之大,在90年代中期以后激增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通常被称为“类DOOM”游戏。也正是《DOOM》让游戏告别了“跟在硬件屁股后面跑”的时代。
《DOOM》经常被人称作硬件杀手
除了《DOOM》系列,《Quake》(雷神之锤)的地位丝毫不比前者差,游戏将3D的概念进行了完全拓展,其中的玩家形象和怪物都是三维模型而不是以往的二维子图形,业界普遍认为,这个游戏带来了独立3D显卡的革命。而游戏的对抗性,使得“竞技”一词,开始逐渐与游戏走到了一起。《重返德军总部》系列也是Id的著名品牌,游戏为之前的《德军总部》续集,采用Quack3引擎,在PC上获得成功后,游戏移植家用游戏机。
《Quake 4》采用3代引擎,实际上并不是由id Software开发的
《Doom》初代的辉煌曾让公司每个人都成了百万富翁,但近些年,Id很少有新作问世,《Doom4》也只是处在“传言”阶段,最终,2009年6月,Bethesda(代表作《上古卷轴》《辐射3》)的母公司ZeniMaxMedia宣布完成了对Id的收购。
最新的《德军总部》将在8月登场,id software与raven software联合开发
除了已经确定给其它发行商的游戏,id未来作品均统一交给BethesdaSoftworks发行,而日常工作仍将在技术指导JohnCarmack手下进行,开发中的游戏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并且id旗下所有主创人员都已经和新东家签订了长期合同。
第4页:《真人快打》创造者——Midway
Midway Games
很“传奇”的一家公司,创建于1988年,旗下有众多游戏品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Mortal Kombat》(真人快打,又译致命格斗、魔宫帝国)系列了,而正是这个系列是不少中国玩家认识了Midway。
《真人快打》这个格斗游戏系列用两个词就能概括——“血腥、暴力”,战胜对手后的终结技成为游戏一大“特色”。在当时国内不少的街机厅里,也经常会看到“Finish”的字样,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在欧美人气很高的《真人快打》
进入3D时代,整个系列开始走下坡路。近两年虽然发行过《枪神》(发哥与吴叔联手打造的烂作)与《虚幻竞技场3》,但这也不能改善公司越来越差的财政状况。
发哥 + 吴叔 + Midway = 烂到家的《枪神》
媒体集团维亚康姆(Viacom)董事长雷石东于2004年接手Midway,但未能使该公司扭亏为盈。去年11月,雷石东将巨额亏损的Midway出售给了一家私募投资机构,以作为7亿美元的税务注销交换,这导致了Midway债权人的起诉。
Midway只负责《虚幻竞技场3》的发行
此后近半年内,Midway可谓“死去活来”,关于公司破产的消息相当之多,先是债务过重申请破产,又是宣布能继续运营并正在开发新作,先是标价10万美元“吐血大甩卖”,又公开竞价求收购避免一死......
前几个月刚刚公布了几个手机游戏
近两天传出新消息,华纳兄弟(WB)成为Midway Games的唯一出价方,这意味着华纳兄弟将接过Midway的烂摊子,此收购案在6月底得到特拉华州破产案法官批准,获得法律效力。如不出以外,Midway将成为华纳兄的子公司,而华纳兄弟很可能利用Midway的游戏品牌,开发游戏、电影或是电视剧。
第5页:《红色警戒》所有者——Westwood
Westwood Studios
“西木”,依然是中国玩家非常熟悉的名字,1985年以Westwood Associates之名在美国成立。就像FPS领域的id soft一样,Westwood在即时战略游戏(RTS)领域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
实际上在1992年,公司就卖给了维京互动(Virgin Interactive)这段时间出品的《沙丘魔堡2》成为RTS游戏中的早期经典,然而Westwood最大的商业成功来自1995年的《命令与征服》。建立在《沙丘2》游戏方式和接口创意的基础上,加入了早期的3D图案以及真人电影,并且加入了更先进的游戏方式。而其后衍生作品《红色警戒》也很受玩家欢迎。
《沙丘魔堡2》被认为是现代RTS游戏的始祖
Westwood的战略游戏往往“娱乐性有余但专业性不足”,所以几个系列的游戏销量只能算是一般。而除了RTS,Westwood的《冒险游戏凯兰迪亚传奇》、《黑暗王座》等其他类型的游戏,知名度并不算高。
《C&C》系列是Westwood的绝对主打作品
在1998年8月,Westwood被EA以一亿两千两百五十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入EA的游戏发行商体系。2003年3月,EA将 Westwood Studios以及其内部有意愿的工作人员并入EA洛杉矶分部(EALA),至此,Westwood被EA完全“消化”。
《红警3》的出现给了玩家一个大大的惊喜
本以为Westwood已死,但《红色警戒3》的出现给了世人一个大大的惊喜,Westwood的经典品牌都被保留了下来,当然,除了《红警》,还有传闻中的《命令与征服4》......
其实,被收购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少公司被收购之后,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近些年的收购时间远远不止这些,Irrational Games,Action Pants,Mad Doc等公司也被他人收购,只是由于他们的影响力远远不如上述5家,所以没有详细介绍。
不仅在欧美,日本游戏界“大鱼吃小鱼”的事也相当多,比如《炸弹人》开发商HUNSON,专做廉价游戏的D3都沦为他人的子公司,而《变形金刚》真正的创始者TAKARA,更是被人卖来卖去......以后有时间,我们再向大家介绍日本的“被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