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景升之子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儿,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儿,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孔明版”的“草船借箭”漏洞百出,一些细节经不起推敲。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说:“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曹操寨中听见擂鼓呐喊,水军主将毛玠、于禁才飞报曹操。此处有两个军事常识问题,一是曹操水陆两军有没有安排值夜的哨兵和巡逻兵?敌军20多只快船接近水寨,曹军居然毫无察觉?军营昼夜放哨,夜间巡逻是妇孺皆知的军事常识。二是水军船只进出水寨军港,一般沿固定航道起航停泊,其余水面均实行固定设施隔离或者火力封锁,接近城堡的水面下要设置暗障,以防敌方任意登陆或近距离攻击。按照通常的排兵布阵规则,江东水军难以随意靠近曹军水寨。曹操是大军事家,江防不可能如此小儿科。
书中说曹军一万余人向草船射箭,其中旱寨弓弩手三千人,曹军射出十万枝箭,20只船上“站立”的江东水兵不但没有还击,而且居然屡射不倒!曹军将领不想想,难道江东水军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船队先是头西尾东靠近曹营挨箭,后又头东尾西逼近曹营受箭,既不进行攻击登陆,也不后撤“诱敌深入”,干什么来了?20只快船上区区几百人的兵力,何堪万箭穿胸?曹军能听见敌军锣鼓声,呐喊声,居然没有听到敌军中箭的惨叫声!?难道曹军都是聋子?如此战场异常情况,很容易察觉,曹操手下水陆两军诸多将帅难道都是白痴?即使一线士兵愚昧无知,胡乱射箭,难道久经沙场的毛玠、于禁、张辽、徐晃四大将也是白痴?即使如此,狡诈多疑的曹操总不会是白痴吧?
曹操与诸葛亮一样善于火攻,每战必用火器加大杀伤力。江东来攻的快船就是木帆船,必然有易燃的风帆和木桅杆。曹军射出十万枝箭,居然没有射出一枚火箭?!三国时候,军中的弓弩手经常用蘸油带火的粗箭射击敌军城楼、房屋、吊桥、车辆、船只等易燃设备。水军对射,首先要用火箭射击船上的风帆和桅杆。曹军三千弓弩手射箭三万多,只要发射一枝火箭,首尾相连的20只木帆船立即接连起火燃烧。雾天作战,能见度较低,如果用火箭攻击,不但能加大模糊攻击的力度,而且能照亮攻击目标,以便后续部队的攻击,曹军居然一反常态,未发一枝火箭!
敌军“疑兵”远道而来,被攻击方一般会采取正面阻击,迂回包抄,全歼来犯之敌的战法。注解过《孙子兵法》,且有军事专着的军事家曹操居然不懂阵前御敌的初级战法?一味地让万名士兵在岸上射箭,岂不怪哉?
古代的小说、戏剧、曲艺堪称当时的舆论“载体”,具有高台教化、大众娱乐和社会大众传播等功能。编故事,讲故事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向受众传播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是非倾向性,名着也不例外。《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的故事不但把孙权的功迹记在诸葛亮名下,还把诸葛亮描绘得足智多谋,潇洒自如,上知天,下知地,中间也能识天气;同时,把曹操及其部下描绘得愚昧无知,滑稽可笑。《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在着力赞扬伪正统蜀汉,任意贬损占全国主导地位的曹魏。透视《三国演义》,不难看出,作者站的不是客观、中立的立场。美化,神化,偶像化,然后工具化自己的偶像,丑化,鬼化,妖魔化,然后“靶子化”自己的对立面,这是传统中国文人的老毛病之一,许多人与事就这样被弄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