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游戏  www.57yx.com  -  最全面的游戏资讯门户
热门游戏:热血三国

经典RPG《辐射》的前世今生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03-03
这篇文章本来去年e3期间写的,要给《电脑游戏攻略》的电子杂志《G品阵线》作为前瞻和系列回顾,结果这帮家伙拖到12月都没上,然后1~2月交给《电脑游戏攻略》连载完毕。我沉迷枪枪枪,辐射3玩的不多,辐射3部分就不改了,其他文字修饰下,加了点东西放上来

 


 

核战和核战后题材,一直是科幻小说和电影热门的话题,游戏里最著名的作品则当属《辐射》。《辐射》1997年在欧美RPG最低潮的时候以开创新风格的面貌一跃而出,1998年的《辐射2》则在系统和设定上全面强化,以后伴着Interplay和黑岛的衰落,以范.布伦为代号的辐射3成为了黑岛最后的殉葬品。随着Interplay债务满身,成为了一个出售名作版权的皮包公司,辐射版权的归属又成为业界和玩家瞩目的焦点,先是2004年Bethesda以117.5万美元的巨资买下辐射3的开发权和销售权,而后又在去年以575万美元买下了辐射的全部商标权,Interplay仅保留辐射online的权利。


 

提起辐射,一般人会上溯至1985年Interplay的名作《废土》(Wasteland),如果把眼光放到电影界,我们会有更有趣的发现,那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梅尔吉布森的成名片《MAD MAX》系列。梅尔吉布森在此片扮演一位核战后荒漠世界的游侠,该片不仅动作火爆,黄沙漫天的荒漠,与世隔绝的小镇,骑着摩托四处劫掠的飞车党,为日后的电影及各类ACG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本。除了世界观,辐射还深受电影人物形象的影响,身穿铁甲的强盗和卫兵不提,穿着黑色或蓝色夹克的主角,几乎就是片中梅尔吉布森形象的翻版。有趣的是,北斗神拳也有大量类似设定来源于这部电影,一样是核战后文明退化的世界,身穿深蓝色马夹的主角,朋克发型穿着盔甲的杂兵。同样的素材,却在不同的作者的手中诞生出迥然不同的产品。


 


 

Interplay诞生于1983年,老板Brian Fargo是一个疯狂的RPG爱好者,《废土》(台译《荒野游侠》)则是在他亲自操刀下早期Interplay的代表作。《废土》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98年3月,美国新建立的军事空间站大大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世界各国不得不纷纷表态各自阵营。空间站升空后因为一个遇难信号,摧毁了美苏双方大部分间谍卫星。出于恐慌,双方开始互掷核弹,互相摧毁。当然在这种打击下仍然会有一小群人活下来。玩家要扮演的就是一小群在荒凉峡谷中建造监狱的工程师。核打击开始后,他们迅速接管了监狱,将犯人赶往荒漠,同时接纳附近幸存的几处居民来建设一个新社区。而后他们建立了搜索队,准备与外界打通联系,并击退犯人的反扑。


 

在1988年,废土是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游戏。游戏不仅提供了开放性的剧情框架,还是第一个区分主动/被动技能的游戏。丰富的技能系统还为战斗和解迷提供了多种解决办法,游戏里的一道锁着的门就有好几种办法解决:撬锁,翻墙,使用蛮力硬开或者干脆使用火箭;面对复杂地形,也有游泳等多种方式通过。除去战斗,成功使用技能也能获得经验值,另一方面也鼓励了玩家培养多种多样得人物。游戏中可以在指挥中心招募和培养新队员,对于队员,也并非是一般游戏中玩家手中的玩偶,对应其性格,队友也会拒绝玩家一些换装备的要求和行动指令。

废土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具有大量的文字叙述,包括大量人物对话,场景描述,解谜信息等;一方面因为早期电脑存储容量和图像处理能力极其落后,需要大量文字表述,但另一方面这些文字极其生动,为游戏增色不少。因为画面上的一些暴力描写,本作最终也贴上了“13岁以上”的标签。


 


 

废土由EA发行,在当时叫好又叫座,不仅是Computer Gaming World的年度最佳RPG,还在该杂志96年的一个经典电脑游戏评选中荣获第九。这么一款殿堂级作品当然要为它制作续集,但续作的制作却意外的不顺。首先EA为其开发了一部续作《梦之泉》,描述的是佛罗里达某地在核轰炸变成了一个海岛,岛上人类和动植物深受核电站变异之苦,纷纷发生变异,在听说岛上有一个梦之泉可以解除变异后,几个幸存者组成了一支冒险队伍。梦之泉采用了废土引擎,但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规模不比废土大,战斗却更难更频繁,早期极易团灭,属于难得没道理的那种游戏。Interplay曾制作过一个正式续集《千钧一发》(mean time),据说完成度极高,但最终没有发行,网上也找不到任何图片,据说是因为一段蠕虫病毒毁掉了测试中的游戏。前世

90年代后,Interplay迎来了一段大发展的时期,最初他们开始独立代理游戏,而后3D空间射击天旋地转(Descent)为其带来了大笔利润。他们还购买了星际迷航(Star Trek)的游戏版权,发行了数个改编作品。巨额利润使得Interplay不断扩张,购买了大量具有深厚开发实力的开发商,全盛时期的Interplay旗下名作赫赫,天旋地转,星际迷航,自由空间(Freespace),MDK,蚯蚓吉姆(Earthworm Jim)等,都是市场上炙手可热,广受追捧的力作,但过度扩张也为Interplay日后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在老强项RPG方面,Interplay却并没有继续80年代的辉煌,《冰城传奇》和《废土》的版权都握在EA的手里。古典派欧美RPG也在当时陷入低谷,玩家厌烦了传统RPG从建立人物开始的缓慢节奏建立人物以及伪3D迷宫冒险。许多厂商也失去了以往的锐气,SSI的DnD题材Rpg口碑不断下滑,TSR自己也经济困难,将各世界设定的版权分别卖给其他公司,但也没有商家的作品。创世纪8改革失败,魔法门和巫术的新作也不见了踪影。95年Interplay发卖的《魔石堡》(Stonekeep)口碑不错,但是这个作品开发周期过长,正好碰上了PC硬件的大发展,本来预计平台80286,640k内存,键盘和软驱,到最后不得不面对80386~奔腾3种CPU,以及鼠标硬盘光驱等新外设。进度的不断拖拉使得这个原来2个人,9个月完成,成本5万美元的小规模游戏,变成了一个约200人参加,耗时5年,花费5百万美元的大制作。在总结《魔石堡》成败之后,Interplay痛感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Rpg部门以保证游戏制作的顺利进行。